本文选自参谋长说车车友俱乐部
4月25日,参谋长说车创始人茄海涛受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栏目邀约,针对本届上海车展的变化以及释放的信号阐述了自己观点。
点击下方音频
收听本期采访节目
访谈对话摘要
主持人杨昶:参观完本届上海车展,有什么感触?
茄海涛:逛完这次 上海国际车展,给我最大的感受有三点。一是全球汽车产业中心在中国,车展含金量越来越高;二是新能源全面主导,新能源车比重上升,燃油车比重下降;三是智能化回归,技术不再停留在口号,电池、电控等技术展现出中国汽车的技术实力。
主持人杨昶:不少国产车企在车展展示开放的专利、安全结构等,这对行业安全标准建立有何影响?是不是想借此占据安全领域标准的话语权?
茄海涛:国产汽车起步时学习了很多国外技术,像吉利收购沃尔沃,学到不少安全技术。但现在中国市场大,技术创新机会多,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设计上逐渐领先。比如吉利展台,公布了新的车身安全设计、材料配方,还通过软硬件结合提升了汽车的主被动安全,这是技术自信的体现。
主持人杨昶:某品牌推出固态电池,宣称千公里续航,还有品牌说十分钟能补能400公里,你更看好哪种技术?
茄海涛:这两条技术路线车企都在探索。一方面要优化电池技术,提升能量密度,明年锂电池新国标要求两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另一方面,充电速度和安全性是矛盾体,车企要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高充电速度,不断优化电池配方和安全设计。这两条路线都是车企努力的方向,未来电池能量密度还会大幅提升,充电时间也会进一步缩短。
主持人杨昶:进口豪华品牌开始用中国车机,探索智能驾驶,你在车展现场感受如何?
茄海涛:我国在智驾领域起步早,以前合资品牌看不上国产智驾技术,可这十年我们飞速发展,远超他们。就拿座舱来说,我们在应用端的发展速度是国外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新技术能迅速推向市场。他们现在只能用我们的技术,不然就会在全球市场落后。
主持人杨昶:车展上,车辆认知出现两个派别。有人喜欢国产车创造的露营、旋转座椅等场景,但有人更看重传统燃油车的操控、里程和保值率。你怎么看待这种场景营销?是捕捉用户痛点还是过度设计?
茄海涛:现在车企技术同质化严重,在车展上宣传容易被淹没。这种场景营销是车企吸引普通消费者的手段,看似博眼球,但底层是有技术支撑的。车企竞争激烈,只能通过这些讨好用户的设计,让用户关注并购买。
主持人杨昶:以前进口车付费解锁功能遭人反感,现在国产车也有BASS租电模式、座舱软件订阅制,这种商业模式可持续吗?
茄海涛:进口车那种付费解锁,是在硬件已购买的情况下还要花钱买使用权,让人很不舒服。但国产车的付费功能,像租电模式能缓解财务压力,还有些付费功能能优化驾乘体验,用户可自主选择,更灵活,也更注重提升用户感受,和进口车有本质区别。
主持人杨昶:欧阳明高先生说5年内模式竞争会见分晓,现在有全产业链、生态赋能、用户运营模式,哪种更有生命力?
茄海涛:现在车企都在布局全产业链和生态模式。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与生活、交通紧密相连。不做生态的车企容易被淘汰,智能车企通过无人驾驶、智能座舱连接智能终端等方式,打通生活和工作,让出行更便利,未来生态模式的发展空间很大。
总的来说,现在汽车行业大变样,车企越来越像科技公司,展示的AI、无人机与汽车结合等技术,让人惊叹。车展上很多创新不再是概念,即将成为现实,比如堵车时汽车能飞走、机器人造车、无线充电、L4/L5级无人驾驶等,未来汽车行业值得期待。
若您想要了解更多上海车展内容,请点击下方视频/链接观看。
车企上海车展集体认怂,智驾真相藏不住了?
今日话题:你对国产汽车崛起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言。
车驰神往 ——给你最喜欢的汽车文化
微信号:ccsw01
我们在这
今日头条 | 汽车之家| 网易号 | 汽车头条 | 水滴汽车 |
易车 |大鱼号 | 百家号 | 抖音 | 太平洋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