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记者 赵玉国
当书脊推开尘封的岁月,光阴便从木纹里醒来。当年 《明式家具珍赏》 的 出版 ,让明式之美在当代长出新的年轮……
40年前,王世襄先生所著《明式家具珍赏》横空出世,其系统地介绍了明式家具的种类、造型、工艺等,是明式家具研究的“开山之作”。该书以丰富的实例和专业的解读,为世人打开了认识明式家具的大门,确立了明式家具在收藏领域的重要地位,对推动家具收藏文化发展意义非凡。
这不仅是一场时光的聚会,更是一次对明式家具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时代诠释,为学界与公众呈现了一场思想与美学的盛宴。
4月23日,“典耀四海 明式潮兴——《明式家具珍赏》问世四十周年学术座谈会暨文献特展”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办。作为“第四届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期间的一场学术性活动,此次活动由罐子书屋主办,博雅学社协办,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作为支持单位,文玉楼独家赞助。活动现场大咖云集——《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执行主编黄天、古家具鉴藏家张德祥、“博雅学社”社长蒋念慈、藏书家林百川等嘉宾悉数到场,并展出了《明式家具珍赏》手稿原件等珍贵文献。
各种版本的《明式家具珍赏》齐聚一堂。
在文献特展中,展柜内陈列着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手稿原件、黄天与王世襄往来书信等,多数珍贵展品为首次亮相。而作为此次特展的重要展品,林百川提供的《明式家具珍赏》手稿原件一经展出就吸引了众人的关注,此手稿为首次完整公开展出,弥足珍贵。另外,文玉楼收藏的诸版本《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也亮相展览,其中有不少都是极为罕见的版本。更为难得的是,这些珍贵的书籍可让观者随手翻阅,使观众可以用指尖触摸历史的温度。
展览及对谈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手稿原件一经展出就吸引了众人的关注,其中不少为首次公开展出。
座谈会上,诸位嘉宾围绕着《明式家具珍赏》一书的出版、研究、收藏,以及嘉宾与王世襄之间发生的故事层层展开,其中不乏有诸多往事为首次披露,让大家从不同角度了解到该书出版前前后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黄天:这本书推动了明式家具热潮
(中日关系研究专家、书法家、文史家,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执行主编)
王老的《明式家具研究》书稿完成时间应该是在1979年到1980年,有28万字左右,当时香港三联书店总经理萧滋先生去文物出版社的时候看到了这部书稿,他从出版的角度建议王老先出“珍赏”,用精美的图文来吸引读者关注,之后再出“研究”。
《明式家具珍赏》先后出了香港版、台湾版、内地版,海外版有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等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版本?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畅销了。当年做这本书投资是非常大的,虽然回报也不小,但是萧先生承受的压力也是极大的,光是制版费就花了当年香港半套房的价钱。他说要传承优秀的文化就要花钱,不管怎样一定要做好这本书。这么贵的书后来出了这么多版本,本身就是一项成就。它的另一项成就是推动了明式家具热潮,重振了古代家具这个行业,令人非常振奋。
黄天与王世襄之间的通信
大家知道《明式家具珍赏》为什么封面用的是这把圈椅吗?在书的图版说明里,王老对这把椅子的评价是“这不是一件典型的明式家具”,那么出版社又为什么选择它来做封面呢?首先,图版说明里面没有对这件家具不好的评价;其次,它有束腰、有角牙,在设计上非常成功,而且当时大家对“明式家具”没有什么特定的印象,用这张图比较容易接受,后来王老就被说服了。
《明式家具珍赏》出版后震动了全球文博界,我不是研究明式家具的,我只是主编了这本书,但我的工作确实推动了明式家具热潮,所以我可以说自己也算一个推手。当然,我后面更大的推手是萧滋先生,他对这本书的贡献是很大的。他在晚年的时候也常常提起,自己最大的一个安慰便是做了这本书。
·张德祥:他为了推广文化自费送书
(知名古家具收藏家、鉴赏家)
我和王先生相识于1978年,通过一些往来,我们逐渐熟悉起来。1984年春天,我邀请王先生去拍摄多家硬木家具厂和北京木材厂展厅里的古家具。他一开始不愿意去,说那些地方展出的都是工艺精湛的紫檀、乾隆时期的家具,而且厂里的人不太待见他——因为他买家具时总说自己不宽裕,希望能便宜些,所以得了个“穷王”的外号。在我多次劝说下,他才答应前往,结果到了之后惊喜不已。但厂里不允许拍照,我们只能在周四工人轮休时偷偷去。初春天气很冷,我们要把家具从一楼搬到楼上光线好的地方,还要铺背景纸。在室内拍摄还好,一到室外,风一吹背景纸就会被掀翻,拍摄过程非常艰难。最终,这两家单位共有24件家具收录进了《明式家具珍赏》,我能为这本书出份力,感到特别欣慰。
《明式家具珍赏》出版了众多版本,能看出该书当年是多么畅销。
这本书1985年在香港出版,1986年在北京上市,刚开始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对明式家具的认识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书价高达120元,而当时很多人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1987年,我陪王先生去山西参加政协会议。在山西期间,王先生自费带了好几本《明式家具珍赏》,想送给当地的漆器厂,结果一开始没人认识我们,吃了闭门羹。幸好有位工作人员看出了这本书的价值,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饭,还把王先生当成大文化人,饭后请他题字。当天晚上,厂里领导也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重新安排我们住进招待所。王先生工资不高,平时花钱很节省,但为了推广家具文化,愿意自费送书,这种精神让人敬佩。
·林百川:收藏王先生的书让我成了“版本狂人”
(资深藏书家)
20多年前,在琉璃厂中国书店,我第一次见到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香港版,瞬间就被吸引住了。那时,文物出版社的版本卖300元,而香港版标价2000元,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简直是一笔巨款。可书就像有魔力一样,让我魂牵梦绕,前前后后跑了三趟书店,最终咬着牙把它带回了家。
大概十年前,《珍赏》手稿在收藏圈出现,等我得到消息时,手稿已经过了好几轮竞价,价格高得吓人。但一想到是王先生的手稿,我根本顾不上那么多,直接给出了当时最高的报价,很幸运地拍下了这份珍贵资料。前些天和黄天老师一起翻看手稿时,20年前在琉璃厂书店买书的场景,一下子又浮现在眼前。
在收藏王先生著作的过程中,我成了大家口中的“版本狂人”。《明式家具珍赏》的文物社版、香港精装本、木盒本,我全都收入囊中,还一门心思搜罗各种珍稀版本。最让我骄傲的,是那本 1958 年的《髹饰录解说》油印本。这本书总共才印了200册,都是王先生送给友人的,留存下来的少之又少。
这些年,我收藏的不仅是王先生的书籍和手稿,更是他倾注其中的学术心血。在我心里,它们早已超越了物质层面,成了连接今人与传统文化的桥梁。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延续这份文化传承,也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王世襄先生著作的魅力。
·蒋念慈:希望大家能沉下心来做研究
(博雅学社社长)
2024年,王世襄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邀请黄天先生在《澳门日报》开设连续专题报道,系统梳理王先生的学术遗产。同年我们还带队参与了伍嘉恩女士木趣居明式家具展和《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新书发布活动。借中法建交60周年契机,我们完成了对收藏家罗汉先生的双语专题采访——这种双语呈现的深度对话在业内并不多见,希望能为中外文化交流搭起一座桥梁。
今年我们继续深耕,先后专访了冯朗铨先生和刘大维先生。在《对话冯朗铨》系列文章里,我们详细解读了一套来自福建的重要家具——就是今天现场嘉宾所坐的玫瑰椅原型,这套器物由杨波先生收藏,2024年在中国嘉德以1840万元成交。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深度对话,让更多人关注到像莆仙家具这样曾被低估的地域文化遗产。刘大维先生的专访则聚焦福建家具在拍卖市场的“现象级”表现,这些内容都引发了行业对区域家具研究的重新审视。
未来博雅学社仍会保持这种纯粹的学术态度,不为流量裹挟,不为市场左右,希望能继续为大家带来关于中国家具的新视角、新发现。我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沉下心来做研究的坚持,或许正是我们能为传统文化传承贡献的一点力量。
编辑丨赵玉国
校对丨郑 爽
设计丨周 倩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中国收藏杂志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本杂志,还有“试听”双重体验。音频及视频号讲述的背后故事,都将在杂志独家呈现。
创造无价
一个月40元的投资,贵吗?知识无价,独立的观点无价,带给您的精神财富更无价。
全年12期 订阅价480元
邮发代号2-688 订阅热线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