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4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召开“关爱劳动者职业健康”新闻发布会,对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进行解读。关于新增腕管综合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两种职业病的症状、防护及干预等问题,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所长孙新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分别回答了封面新闻记者提问。
4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召开“关爱劳动者职业健康”新闻发布会。封面新闻记者戴云摄
职业性腕管综合征:重复劳动引发的健康隐患
孙新介绍,职业性腕管综合征是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疾患的一种,主要是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受力、重复劳动、不良的工作姿势、重体力劳动和振动引起的以肌肉、骨骼、神经系统损伤为代表的一类疾病。通常发生在一些高强度或者高频率手腕部活动的劳动者,在制造业生产流水线上从事重复作业和用力的劳动者,如装配工,是该病的高发人群。
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手腕部长时间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引起的手部正中神经区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引起手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出现麻木和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前臂疼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大鱼际肌的萎缩,造成拇指不能完成对等的一些功能障碍。
今年4月3日,《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诊断标准》已经正式发布,将配合职业病分类目录正式实施。标准中对如何预防这类疾病作出了明确要求。对用人单位而言,要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合理组织安排岗位工作任务,特别是减少劳动者手腕部重复作业和用力操作作业时间、负荷和频率。同时,要及时组织从事相关工作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防护意识。
孙新提示,劳动者自身也应减少手腕部过度用力,降低重复作业频率,并在工作休息时间适当放松手腕,如进行按摩缓解肌肉疲劳等。此外,劳动者在运动时也应注意避免因手腕部运动过度而产生损伤。
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关注抢险救灾人员的心理健康
王刚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严重的创伤事件之后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症状,包括侵入性症状,灾难性的场景在脑海中反复出现,如“闪回”和“噩梦”;回避症状,即有意回避跟创伤有关的人、地点,拒绝回忆;警觉性增强症状,表现为易怒、易激惹、睡眠障碍等;与认知和情绪相关的症状,比如会出现记忆力障碍、情感麻木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肌肉酸痛、头疼、心悸等躯体症状。
“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并严重影响到劳动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就可考虑诊断为该疾病。”王刚提示,公安干警、医护人员和消防人员等参与抢险救灾的人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根据今年4月3日发布的《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相关要求,用人单位需要在平时做好心理危机干预的预案,准备相应设备,如用于心理测量和放松训练的设备,定期给职工开展心理培训和演练。当抢险救灾工作结束后,要对参与人员进行心理评估,持续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重点关注人群的观察期为1到6个月。
“对于劳动者个人而言,平时可通过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方法进行压力自我调整。如果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应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帮助。”王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