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物业费年年涨,服务却不见提升?”
长期以来,业主们深受乱收费、不作为甚至腐败等物业管理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导致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矛盾频发。
4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揭露了成都物业管理中的种种“乱象”,其中“返点”高达1300多万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大家纷纷表示“早就该整治了”。
那么,这些庞大的物业乱象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物业管理的痛点
不少网友抱怨,物业费收得快,但服务质量却迟迟不见提高,这反映出物业管理存在普遍性的问题:收费标准和服务质量严重不符,信息也不够透明,这让业主们感到非常不满。
物业管理本应以服务为核心,尊重业主权益,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构建和谐社区。然而,部分物业公司不仅没有认真履行服务职责,反而将业主视为被管理者,通过制定各种规定限制业主的合法权益。
人民日报关于成都物业管理乱象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讨论,迅速将物业管理问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这些事件的曝光让长期存在的物业管理问题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促使人们对行业规范和监管进行深刻反思。
这不是空穴来风。2023年,成都一起物业科长受贿案被曝光,揭示了成都物业管理混乱的真实面貌。
这位科长与宋某某勾结,利用职务便利暗中操控物业招标,从中牟取巨额非法利益。更令人震惊的是,从2007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物业协会竟向某些管理部门“返点”超过1300万元。这些“返点”行为无疑助长了物业管理行业的腐败风气。
这一报道迅速引发广泛关注,许多人反映,物业公司“收费积极,服务滞后”,费用去向成谜。更有业主直言:“物业费到底怎么用的?我们的钱去哪儿了?”
《人民日报》指出,物业费的核心问题在于“资金隔离”机制缺失,一些物业公司把公共收益和物业费混为一谈,甚至私吞业主共有资金。成都市纪委监委调查显示,部分物业公司通过虚构项目、重复收费等方式变相敛财,严重侵害了业主权益。
物业本应是业主的“贴心人”,但在现实中却常常“反客为主”。部分物业合同条款模糊不清,物业公司以“管理”之名限制业主权利,甚至擅自停水停电催缴费用。此外,业委会组建率不足30%,业主监督几乎形同虚设。
面对这样的局面,成都决心彻底解决长期存在的物业管理难题,借助专项整治行动,探索出一条通过智慧化手段提升物业管理水平的新路径。
重建信任
成都希望重新建立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信任关系,让双方合作更加和谐。为此,一项备受瞩目的新措施——“信用积分”制度应运而生,这项制度让业主能够更好地监督和评价物业公司。
通过这一制度,物业的服务质量、财务状况等关键信息变得更加透明,业主可以清楚了解并据此监督和评价物业公司,确保其尽职尽责。
这样一来,物业公司必须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做好财务管理,才能获得更高的信用积分,赢得业主的信任。信用积分就像一个评分等级,直接影响物业公司是否能继续接管小区,也影响政府部门对他们的监管。
积分高意味着物业服务出色,更容易中标,也更受政府信任;反之,积分低则可能失去再次负责小区的机会,还会受到政府的重点关注。这种机制迫使物业公司不得不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自身行为,争取更好的信用评价。
这就像给物业公司戴上了“紧箍咒”,促使他们更好地为业主服务,维护好小区环境。成都不止关注信用积分,还致力于让物业管理更加公开透明。香城丽园小区率先引入了“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
物业费和小区公共收益等统一存入小区共有资金账户,业主可通过信息平台随时查看每一笔资金的用途,真正做到了账目清晰透明。
这种方式让业主们更加放心地享受物业服务,消除了对物业费用用途的疑虑,同时增强了业主参与小区管理的积极性,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也进一步加深。
小区业委会主任林友功对此深有感触:“现在所有物业管理费都放在公共账户里,每笔支出都明明白白,业主们可以随时查阅。”
为了进一步提升物业服务质量和业主满意度,成都还在“成都智慧物业”小程序上实现了新功能。业主只需扫码即可向物业反映问题、查询小区公告、参与小区管理讨论,这个小程序成为连接业主与物业的桥梁,同时也方便政府更有效地监督物业工作。
长效机制,久久为功
成都的物业管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靠持续完善的制度体系。去年新修订的《成都市物业管理条例》开始生效,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和权利,详细规定了执法权限和处罚标准,为物业管理提供了更坚实的法律保障。
与此同时,成都也在不断完善以党建为引领的小区治理长效机制,通过成立小区治理顾问团队和设立小区监事人员队伍等方式,强化基层治理,构建和谐的社区关系。这些举措旨在提升物业管理水平,营造更加美好和谐的居住环境。
成都的物业管理实践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意义。各地正利用技术手段公开相关信息,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更加明晰、高效、公平的物业管理模式。
针对收费不透明的问题,多地已经采取硬核措施。山西省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物业费构成必须包括工资、设备维护等9项成本,并禁止将维修基金计入服务成本。江苏、青岛等地要求物业公司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多元渠道公示账目,解决“公示却看不懂”的问题。
结语
整顿物业管理乱象不仅关乎千万业主的切身利益,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打破黑箱,将权力归还于民,才能让物业管理真正成为守护美好生活的坚实后盾。
文章信源:原文刊登于人民日报---2025.04.27:《整治物业管理乱象,靶向发力(前沿观察·清风正气在身边⑤)》原文刊登于新华社---2025.04.27:《整治物业管理乱象,靶向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