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吖,我是慕姑娘!
一个热爱旗袍、热爱乒乓球、热爱写作阅读、热爱文学,努力发光发亮的单亲妈妈!
作者丨耶雅亿
编辑丨慕霂
有一个农民,名叫曹肇刚。
多年前,他确诊了肾癌后,找到媒体求助。她的妻子刘玉红也确诊乳腺癌,老人基本的药品购入都成了问题,日常生活开支来自低保的支出。
2021年的时候,曹肇刚和刘玉红的病情都到了晚期,他们还是没有盼到心心念念的独生女归来,抱憾离开人世。
可悲的是,他们的女儿,已经是德国某知名大学的终身教授。她有钱有时间,就是死活不愿认父母。
曹家世代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赚几个辛苦钱。
曹肇纲给女儿取名曹茜,发誓要将女儿培养成才。
两口子省吃俭用,衣服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一分钱掰成两分钱用,就为了省下钱给曹茜交学费、买书。
曹家的墙面上,贴满了曹茜获得的奖状和证书。
这让曹肇纲夫妻俩在人前挺直了腰板:都说我没儿子养老,闺女总算给我争了一口气。
1998年,曹茜参加高考,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考入了辽宁师范大学。
读大学后,曹茜挂了六科。
在辽宁大学熬了两年,成绩不佳的曹茜委实痛苦,大三那年,曹茜决定出国留学。
曹茜清楚自家经济条件有多差,内心被梦想和现实撕扯着,非常痛苦。
她开始疯狂游说父母,从出国政策一直说到就业优势。
“等我读完书就能赚大钱了,到时候我们去城里住大房子。”
曹肇纲问女儿:“出国要多少钱?”
“七万。”
女儿的回答让曹肇纲倒吸一口凉气。
纵使掏空家底,曹家也拿不出这么多钱。
亲戚们看他家出了个大学生,愿意借钱,凑齐了钱后,2000年,曹茜带着七万块远赴德国,其中六万是外债。
她勤工俭学。
一边上语言课,一边在打零工赚钱。
洗盘子、发传单·······
曹茜什么活都干过。
曹茜忍不住向父母诉苦,父母想尽办法又搞到3.3万元,全都打到了女儿的银行卡中。
本以为这三万块能改善女儿的生活,没想到,女儿就此失去音信,再也没有联系过夫妻俩。
从2000年出国直到2003年失联,曹茜只给家中写过两封信,主旨都是要钱。
偶尔曹茜打越洋电话,也是“要钱”。
2003年,曹茜给父母打了最后一通电话,就彻底失联。
长达十七年,曹肇纲夫妇苦苦寻找曹茜的下落。老两口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觉得女儿被人所害,客死异乡。
后来,这件事情被媒体报道,通过村委会的帮助,曹肇纲夫妇与中国驻汉堡领事馆搭上线。
两个可怜的老人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提升了低保的份额,却不料想双双得了癌症。
老两口迫切的想要见女儿最后一面,他们开始寻求媒体的帮助。
老父亲说。
“我们只是想知道她的下落,过得好不好,不需要她来看我们给我们养老,传个照片让我们看看就行了。”
这件事引起广泛关注,在德国的网友们纷纷帮着寻人。
2020年7月,汉堡领事馆终于找到曹茜。
曹茜早已成家立业,在一家名校任职终身教授,收入不菲,生活非常幸福。但是,她态度坚决,不认父母。
更令老人家伤心的是,2004年,曹茜曾回国去上海看朋友。已经回国了,就是不见父母。
得知女儿的下落与不认父母的决心,曹肇纲只能托记者带话给曹茜:“她如今怎么样了?能让她给家中打个电话吗?我们两个不要她养老,只是想知道她的近况。”
领事馆的工作人员数次登门找曹茜,向她表达了癌症晚期的老人心愿,曹茜拒绝,不允许工作人员将自己的电话和地址告诉老人。
为什么?
曹茜说:“我与父母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的掌控欲让我生不如死。”
曹茜的童年被曹肇纲夫妻管得很死,一丝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不允许玩耍、不允许吃零食、没有隐私,书包和日记本被定期检查······
最惹怒她的,应该是高考那年,曹茜想去南方读大学,父母不允许。
辽宁师范大学,是父母为她选的。
还有父母惹怒她的,可能是每次她越洋打电话的时候,父母说话都很难听,多次拒绝了她。
曹茜仍然记得她打的最后一通电话,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么久不跟家里联系,还以为你死了呢?”
那一刻的曹茜,发誓,再也不要联系父母了。
于是,她失联了。无论多苦多累,都咬着牙未和家中联系过。
最后,她成功了,成为了慕尼黑大学的终身教授。在德国,一个亚洲人取得这样的教职,可谓太太太太太艰难。
她坚决不认父母,被冠上了“不孝女”的名号,她出面回应:“他们的掌控欲让我生不如死。”
父母也知道她的脾气,父亲说,“曹茜太犟了,她不会主动给家里打电话的。请帮我转告曹茜,只要她能自食其力,我们老两口不图她养老了。”
雅亿写这个,是因为最近,很多年轻人在后台骂我。说,我谈孝道,鼓励大家回家过年看看老人,太落后了。
骂我在开历史的倒车。
很多读者说,我不欠父母什么。反而是父母欠我,因为我过得并不好。
这样的思想,本质是被消费主义在主宰。她们认为生命没有目的,只是完成消费享乐的工具,当无法消费的时候,也就没有了继续存在的意义。
他们觉得,如果父母不能供应自己的高消费,父母就毫无价值。
雅亿震撼啊,多少人省吃俭用把孩子送出国,孩子变成精致利己主义者?作家连岳说,
拜金主义,凡事只认钱,亲情、责任、义务,全部丧失,没有发财的人(也就是绝大多数人,包括父母和自己)被侮辱、被妖魔化,于是仇恨父母、自我矮化大量出现,最后极端化为自我封闭(往往体现为某种抑郁)和自我阉割(往往体现为主动不婚不育)。
而这种状态更容易体现在普通劳动者家庭中的会读书的孩子身上,因为他一考上大学就发现会读书不再是什么特长(同学都会读书),而在“等级观念”和“拜金主义”看来,自己及家庭又处于鄙视链的底部,而且他自己还要认同这种鄙视链。
反噬是必然出现的:无意义感、成瘾沉迷、心理疾病、悲观绝望、自我中心、孤僻极端。
反噬的第一步就是仇恨父母。
我们这代家长要醒一醒了,西方心理学部分流派的毒素,在修改老祖宗留下的规律与天道啊。我们要为真理站住,守护传统的价值观。
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
这是一个带应许的诫命。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父母能不能满足你的消费欲,无论你身处哪个国家,无论你接受了什么教育,都不能颠覆规律啊。即使父母有错有罪对你施加了伤害,靠着上面与里面的力量让自己强大起来、学习饶恕、化原生家庭的苦难为祝福。
祝福我的读者们都是孝敬父母,带娃回老家,花钱买礼物,给父母发红包的榜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