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河南省浚县,月色笼罩着大地,临近十五的月光,朦朦胧胧,照在一处不大不小的院落里。
小院的木门‘吱呀’一声被人推开了,一身布满尘土的土布衣服、头发蓬松的男子走了进来。
图片来源网络
他虽然蓬头垢面,但笔直的腰板、一扣到底的中山装、一对有神的眸子让人觉得他是那么英姿挺拔、俊朗不凡。
“爸爸回来了!”一个小女孩蹦跳着从屋里跑了出来,扑向走进院子的青年男子。
男子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伸出双手迎向小女孩。
就在这时,从屋里快步走出一个年轻女子,她一把拽过小女孩:“别过去,一身土!”
女子面色沉重,接着对男子说道:“于建军,你看看都几点了,才回来!”
于建军收回伸出的双手,尴尬地笑笑:“我不是想再拉几车,也能多挣点不是。”
“给你说多少次了,让你找找领导,弄个体面工作,谁知道你就是不去!你战场上的一等功也是白拿了,现在倒好,整天在矿上拉石头!”
“咱不能让组织为难不是?”在女子犀利的目光注视下,于建军缓缓低下了头。
“那咱们的日子也别过了!”女子不等于建军反应过来,拉着小女孩,几步跨进屋里,“哐当”一声关上了屋门。
听这女子说话,眼前的男子是一等功获得者,能够在战场上拿下一等功的,那可以说是一等一的英雄了。
于建军是如何获得这份荣耀的?他又是如何沦落到在矿场上拉石头,被妻子数落的呢?
两枪毙敌,荣立一等功
1978年,年仅15岁的于建军,怀揣着儿时的梦想,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
当时,中越边境局势紧张,战争随时可能爆发,部队为了备战,加强了各种训练任务。
艰苦的训练,并没有打倒新来乍到的于建军,他刻苦努力,每项军事考核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短短几个月,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目标使于建军和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了血浓于水的兄弟。
闲暇时间,于建军和战友们海阔天空、无话不谈,谈起可能到来的战争,他们都一脸兴奋。毕竟从军报国、战场立功是每一个军人的梦想。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于建军所在部队很快开拔至前线,残酷的战争,并没有于建军想象中那么美好。
阴暗潮湿、狭窄闷热的“猫耳洞”,地雷、暗堡和流弹,断肢残骸和随处可闻的火药味,这一切都让还是新兵的于建军快速成长,也坚定了他报国的决心。
这一天,于建军所在连队奉命出击,然而,突然出现的炮火阻止了部队前进的脚步,敌军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前方安插了一个火力点,它的隐蔽连侦察兵都没有发现。
“你开枪掩护,我冲过去应该能解决掉这个暗火……”
于建军观察了许久,终于摸清了火力情况和敌军数量,扭头对身旁的战友说道。
然而,他的话还没说完,随着一声枪响,不久前还和自己谈笑风生的战友就这么倒下了。
于建军目眦欲裂,想也没想,一个翻身,避开射来的子弹,极速向前滚去。
行进到中途,他端起手中的 56 式半自动步枪,对准敌军的位置,“叭叭……”就是两枪。
前方火力停了下来,他趁着这个间隙,几个箭步,火速冲了过去,看准方向,甩手就是两颗手榴弹。
暗火力点终于变成了哑火力点,部队得以继续前进。
此一战于建军奋勇出击,歼敌 2名,缴枪 3支,炸毁火力点 1个,可谓成果显著。上级授予于建军一等战功,并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立功的于建军不仅受到首长接见,也引起了部队的重视,不久,他就被选送到师教导大队参加学习,11个月后,于建军回到连队,成为班长。
当时,很多军队干部出身于部队培训班,战友们都为于建军高兴,还和他开玩笑,说他很快就要提干了,现在就是一名“准军官”。
然而,战友们的愿望却没有实现,为了保证提拔干部的质量,新的政策传来,军队干部成长必须经过专业院校学习深造。
没有搭上提干末班车的于建军并没有被遗忘,组织决定安排他保送上军校。
事情再次向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展,随着精兵简政政策的推进,根据上级命令,于建军所在单位将被撤销。
这一次,于建军流泪了,他哭的不是一次次离他而去的提干机会,他是为那些离开的战友而伤心。
活着的战友,他将要和他们分离,天各一方,不知道还能不能再相见,在战场上逝去的战友,再也没有了曾经的部队、曾经的家,他们的精神和魂魄何以寄托?
那一夜,于建军失眠了,他想了很多,有部队,有战友,还有那段无法忘却的战争经历。
组织找他谈话,征询他的意见和转业意愿,于建军什么也没有说,只说了一句: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于建军没有向上级提起自己的军功,他知道战争的胜利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虽然他被记了一等功,但那些在战场上死亡的将士战友们才是最大的功臣,活下来的他不过是替他们领受鲜花和掌声。
下岗摆摊,美女重英雄
退伍回乡的于建军被安排在浚县一家果品加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虽然不是政府机构,但也有了一份正式工作。
那个年代,尤其是在农村,结婚的都比较早,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父母都忙着张罗亲事了。
安定下来的于建军,当然不乏媒人提亲,有人介绍了一个民办教师给于建军认识,二人相谈甚欢,很快在双方家人的同意下举办了婚礼。
婚后不久,于建军就有了孩子,平时在工厂上班,闲暇时,陪陪老婆孩子,于建军过起了大家羡慕的生活。
如果没有变化,或许于建军就这么平淡过完一生,然而,命运再一次开起了于建军的玩笑。
八十年代末,很多企业陷于困境,尤其是乡镇企业大面积出现亏损。
于建军所在果品加工厂同样面临经营不善的问题,1988年几经调整,实在撑不住了,最后决定全面停产,于建军下岗了。
突然失去工作的于建军感到有点迷茫,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妻子给他支招:
“你打过仗,得过一等功,是功臣!去县里见见领导,给说说情况,给你再安排个工作!”
“那不行!”于建军坚决不同意,他认为就因为自己是一等功臣,才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不给组织添麻烦,让组织为难。
“那你工作怎么办?”
战场上死都闯过来了,还怕没事情做,于建军不信邪,很快就在当地的石料厂找到一份拉石头的工作。
于建军的这份工作,却让妻子看不惯,她觉得一个国家正式工人去拉石头,不但挣得少,而且还让亲戚乡邻看不起,夫妻二人因为这件事起了嫌隙。
往往两个人因为一件事有了矛盾,日积月累,其他事也会没事找事,夫妻吵架开始成为了于建军的生活日常,最终二人不欢而散,宣布分开。
1989年,离婚后的于建军终于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果品加工厂得到增资,新建了冷库,重新开工了。
能够重新上岗,这让刚刚离婚的于建军心里阴影消散不少,他抖擞精神,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
可是令于建军想不到的是,果品加工厂并没有坚持多久,很快厂子的效益开始下降,结果是他又下岗了。
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击垮这个战争铸就的 “钢铁老兵”,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做成一件事。
他看别人摆地摊挣钱,他也进了一些水果、糖豆,去人流量大的地方销售。
“建军,你怎么在这,咋干起这个了?”
这天,于建军遇到一个老朋友,在这里看见于建军,朋友很是诧异。
“怎么,也没有规定我不能干这个?”于建军憨厚地笑笑,回答道。
“建军,你太傻了,你是一等功臣、浚县的大名人,就不能去找领导想想办法?”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们的对话引起了一位姑娘的注意,她就是杜全芬。
杜全芬在银行任职,高高的身材,漂亮的容颜,这简直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好媳妇。
她家里的门槛都快让媒人踏破了,但所有的提亲一个个被杜全芬拒绝了,她从小心中就有一个英雄梦,期待寻找到自己心爱的白马王子。
如今听到“一等功臣”这四个字,杜全芬想起来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报道,他会不会是自己心中的英雄,命中的白马王子呢?杜全芬决定先了解一下再说。
于是,有事没事,杜全芬都来光顾于建军的地摊,他喜欢听于建军讲部队艰苦朴素的生活,喜欢听于建军讲战场上的奋勇杀敌,他喜欢听于建军说的一些不大好笑的笑话……
一来二去,杜全芬喜欢上了这个憨厚实诚的老兵,于建军也爱上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姑娘。
命运又眷顾上了于建军,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相伴一生的人,1994 年 5 月,于建军与杜全芬登记结婚了。
结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于建军和杜全芬相互扶持,倒还过得如意,于建军发扬老兵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自力更生,他摆地摊,还养过猪、种过地,一直没有向组织伸过手。
有人问他,你这样辛苦,你后悔吗?
他说:“当年在战场上,有的战友冲锋时被子弹打中英勇牺牲,有的战友侦察时踩上地雷炸飞双腿,我健健康康回来,能用双手养活一家人,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重拾军营梦,传承戎装情
2000 年,一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了于建军的事迹,得知他的生活状况,浚县领导非常重视。
经过协调安排,5月于建军再次上岗,到县科学技术协会工作。
去科学技术协会上班途中,他经常路过县人武部,那嘹亮的军号让他想起了部队生活,使他有了重回军营的梦想。
年底,于建军和妻子商量后,在县人武部附近买了一栋房子。
搬家前一晚,想着可以听着军号作息了,久违的部队感觉又要回来了,于建军兴奋得睡不着觉。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起来了,搬家拿东西时,感觉有使不完的劲。
可是时间一久,于建军却发觉不是那么回事,他是听着军号作息的,但他是去科学技术协会上班啊。
而且这份工作并没有太多事做,比较清闲,这是喜欢忙碌的于建军并不想要的,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多贡献。
命运再一次眷顾上了于建军,2015年,经过浚县领导慎重考虑,决定调于建军去县人武部工作。
听闻这一消息的于建军,半天说不出话来,想不到自己年过半百,还能再穿戎装,他激动地对组织表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
每一次民兵训练,于建军不仅当教练员,还和小伙子们一起操练。
每一次国防宣传,于建军积极当宣讲员,深入公安局、交警支队、中小学校等单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解国防教育知识。
每一次军属纠纷,于建军积极调解,不断登门拜访,向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他们谈心交流。
于建军还紧跟时代的发展,向女儿虚心请教,了解各种网络知识,在网上定期向适龄青年发布国防知识和最新征兵政策。
再次穿上戎装的于建军满怀干劲,以自己的努力工作,回报组织上的厚爱。
对于女儿于海歌,每当说起来,于建军就是满脸的幸福,为了传承自己的军人梦想,高考时,于建军建议女儿于海歌报考军校。
2018年9月,于海歌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英烈子女班就读,学习努力的她,多次被评为标兵。
关于英烈子女班,于建军曾对女儿说:
“那里面好多孩子的父亲和我一样上了战场,但幸运的是我还活着,而他们好多都不在了,所以你要加倍珍惜,尽快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用的、合格的军人。”
一生不忘初心的于建军,在命运面前不低头,持功不自傲,其家中的一幅书法作品,或许正代表了他的人生写照:“一日戎装,终身为兵。”
参考资料:
1. 中国军网: 一日戎装,终生为伍;历经坎坷,真心英雄.一等功臣于建军
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1/2016-05/26/04/2016052604_pdf.pdf
2.今日头条:中国军号《一日戎装 终生为兵》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651220905118663171/?channel=&source=search_tab
3.人民网: 走进光荣之家 退役老兵无愧,无憾,无悔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1/2019/0209/c1011-30615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