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1年,朝鲜三八线,五个志愿军女兵带着伤员在冰雪中突围。夜色里,她们打光了子弹,扛光了力气,最后钻进一个山洞,以一己之力顶住了美军的围剿。有人挖鼠吃肉,有人半夜画画像,有人用身体挡住枪口。
五个人,一次次拼到弹尽粮绝,最后选择了最硬气的方式告别战场。50年后,一个美国老太太,带着四幅画,站在中国的土地上,颤抖着说:“我知道,她们是英雄。”
一夜突围没成功,五个女兵全扛下了
1951年2月16日,朝鲜三八线以南,志愿军卫生队三名女兵接到紧急命令。指导员王文慧带着王招妤、张兰,迅速转移伤员,目标明确,七天内抵达补给点。口粮只够七天,行军必须争分夺秒。
那一夜,山林阴沉,寒风猎猎。就在她们低头前行时,枪声炸裂。美军追兵已经逼近。王文慧当即决断,带着王招妤、张兰断后,掩护主力撤退。三人穿梭林中,绕行反方向,用夜色与地形做掩护,硬是甩开了追兵。
喘息间,远处又传来稀疏枪响。王文慧带头靠近,发现一小队志愿军被美军围困,弹尽粮绝。剩下的,只有李毅力和孙娜娜,两名文工团员。她们原本贴标语,误入敌阵,如今困在死角。
王文慧一句话没多说,五个人合流,趁包围圈松动处猛插进去。月色下,一场小规模白刃战爆发。火力压制,侧翼迂回,五人咬牙突围成功,却彻底暴露在美军火力网中。
五人一夜逃亡。山谷陡峭,积雪打滑。美军背后咬着不放,几度交火。饥饿、疲劳、寒冷,压在肩上。女兵们死死咬住牙关,彼此搀扶,没有一人掉队。
终于,天色将明,一座荒废山洞出现在眼前。洞口狭窄,地势险要。王文慧果断带人钻入,暂时脱离追击。身后,美军已开始封锁谷口。眼前这片黑暗,成了五名女兵最后的遮蔽。山洞深处,有命运潜伏,还有更残酷的考验在等待。
山洞里藏着命运,还有一场生死赌局
山洞内湿气弥漫,石壁渗水。王文慧警觉地巡视四周,忽听到微弱的呼救声。循声而去,在洞最深处,她们发现了一位怀孕的女子。女子面容憔悴,腹部高高隆起,声音微弱。
她断断续续讲述:丈夫随志愿军转移途中失踪,自己独自在此等候援助。两天未进食,只剩下微弱气息。女兵们迅速分配剩余干粮,帮助孕妇恢复体力。
王文慧、王招妤、张兰三人是医护出身,立刻检查胎儿情况。结果稳定,但体力透支,随时可能早产。
外头,美军在布防,安营扎寨,显然打算活捉。洞口被炮火封锁,山顶布满岗哨。时间不多,女兵们必须做出决定。
食物成了紧要关头。张兰悄悄抓来一只老鼠,烤熟后递给王招妤。王招妤一开始抗拒,但最终吃下这份“战场馈赠”,为的是支撑接下来的战斗。
深夜,李毅力提议,给每位女兵画一幅画像。时间短促,每一笔都凝结着生死离别的重量。火把下,五幅画像飞快成型,每个人神情刚毅,仿佛准备迎接最后一刻。
王文慧观察外头动静。美军火力稀疏,但仍不断放照明弹,监控山洞动静。突围机会渺茫,强攻无异于自杀。五名女兵在黑暗中静静等待,等待夜更深,敌更疲。
可是局势并没有给她们喘息的余地。美军加强火力,洞口连续遭受火焰喷射器攻击。石壁焦黑,烟雾弥漫。孕妇受惊,胎动加剧。王文慧果断指挥,临时搭建简易产房。
熬过火海,又迎来新生命。婴儿的哭声,在这片死寂的山洞中,划出了一道不可思议的亮光。而天亮以后,更激烈的博弈,也随之逼近。
最后的交涉,最后的爆炸
天亮,美军见久攻无果,改变策略。举白旗、喊话、谈判,轮番上阵。带头的,是一名少尉和一位美籍女记者,名叫玛丽。他们带着录音机和照相机,试图用软刀子打开局面。
王文慧审时度势,派懂英文的孙娜娜与之接触。谈判桌上,美军提出:“只要女兵们缴械投降,即可安全返回。”同时,他们利用孕妇和婴儿作为筹码,企图逼迫就范。
孙娜娜识破诡计,但局势紧张,时间紧迫。美军扬言中午十二点整,若不投降,将轰平整个山谷。洞内空气越发紧绷。王文慧作出艰难决定:为救孕妇,暂时同意出洞交涉。
女兵们帮助孕妇抱着婴儿走出山洞。山口,寒风刺骨,美军士兵排成两列,机枪、火炮指向洞穴。
王文慧、王招妤、张兰、李毅力、孙娜娜五人,背上藏着引信拔掉的手榴弹。当孕妇被安全转移后,她们再也没有犹豫。
一声低喝,全体起爆。
五道火光,在山谷间炸裂。美军阵列大乱,士兵死伤数十人。美方设下的“宣传素材”,被这场爆破彻底粉碎。
现场狼藉,美军目瞪口呆。玛丽在混乱中亲眼目睹了全过程。她记住了五个身影,也记住了那个震撼心魄的结局。
2001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五十周年纪念日,玛丽带着四幅画像来到中国,泪眼婆娑地告诉志愿者:“她们是真正的英雄。”
而那张山洞中烧焦的画像,永远定格在朝鲜寒冬里,定格在五个志愿军女兵不屈的背影中。
参考资料
[1]四幅女兵画像[J].少男少女,2023,(0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