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这种非常珍稀的洞穴,是否应该按流程先展开科考和保护,等有了基础配套之后再招商开发?

近日,道真县一招商考察团队女子赤脚进入奥陶纪晶花池拍照一事,引发争议。

据新京报报道,事发晶花池位于大磏镇一处因水利工程意外发现的奥陶纪白云岩洞穴内。洞穴位于4.8亿年的奥陶纪地层,水质纯净,被专家称为“洞穴沉积物基因库”。当事人陈女士表示,其所在团队进入晶花池区域前已脱鞋行走,“我们是政府这边招商过去做开发前采的,我已经是第4次进去了”。当地文旅局证实涉事者为招商对象,并表示“确实是因为是招商需要,就是同意她进去的”。从这样的回复看,陈女士似乎并非擅自进入,那么相关部门的“同意”是否就没有问题?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委会秘书长张远海称,人体油脂与指甲油将打破沉积物万年化学平衡,一旦化学平衡打破的话,那它就不会再生长进化了,专业人士的基本原则是进入洞穴不踩水。

换句话说,即使是招商需要,也有必要采取科学的方式,穿着特定的保护服装,并遵守相关规定。而且,进入洞穴拍照也应该体现出考察目的。但是从现场照片来看,似乎是比较典型的“游客照”——有坐着、斜躺、看镜头等pose动作。这恐怕也容易形成不良示范,让人产生一种“金主就可以享受特权”的观感。

有意思的是,就在不久前,媒体报道称,贵州道真县发现4.8亿年“地下水晶宫”,被评价为“可能是国内绝无仅有”。而陈女士是4月7日与其所在团队进入晶花池区域。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同一处,从时间点来看,陈女士何以如此之快被“同意”进入洞穴?当地一旦发现这种非常珍稀的洞穴,是否应该按流程先展开科考和保护,等有了基础配套之后再招商开发?

总不能刚宣传完这一“绝无仅有”的“重大发现”,立马就看到有人在里面摆pose拍照,这形成的落差感和冲击感,难免让公众难以接受。一方面,洞穴刚被发现,当地暂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保护制度和参观规范,可以理解;但是另一方面,既然如此稀有珍贵,第一反应自然也应是好好保护、谨慎开发。

不可否认,招商引资不容易,既需要招商对象充分了解本地的资源优势,也要让他们感受到热情和诚意,做好相关服务。但是,这种服务并不是没有原则的,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不合理的要求。换言之,如果普通游客不能进入,招商对象却可以获得特殊待遇,难免给人“特权作祟”的印象。

也有人说,开发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方式,但前提是科学、合理地开发。目前该洞穴已封闭并加以保护。往大了说,这件事情其实折射出,当地一些部门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规则意识还不够到位。这次或许可以用“事出有因”来做一定的解释,不必上纲上线,但当地有关部门也有必要反思工作中可以改进的地方——面对几张照片引发的汹涌舆情,当然也要感受并深刻理解这份“沉重”。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翟礼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