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乌梁素海碧波荡漾,水鸟欢唱,充满勃勃生机。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对乌梁素海流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让这颗“塞外明珠”成为百鸟乐园。



内蒙古乌梁素海湖区。新华社发

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它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眼下,成千上万只水鸟聚集在乌梁素海湖面,时而嬉戏,时而觅食,呈现“飞鸟翔集、千鸣百啭”的景象。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副主任高占飞说,每年开春以后,乌梁素海都会迎来大批候鸟,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包括斑头秋沙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乌梁素海一直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自然“净化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等因素,乌梁素海湖内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水质一度恶化为劣Ⅴ类。

为从根本上保护修复乌梁素海生态,巴彦淖尔市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生态修复由“单要素”向“多要素”转变,实施一体化、综合化修复治理。



水鸟在乌梁素海湖面上飞翔。新华社发

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介绍,在系统化治理下,内蒙古于2018年启动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生态补水、点源、面源和内源治理。在乌梁素海流域上游开展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在黄河灌区回收处理城镇污水和工业园区废水,斩断点源污染;全面开展“控化肥、控农药、控用水、控地膜”四大行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生态补水、网格水道疏浚、芦苇加工转化等工程,改善湖区水质,推动内源治理。

包巍说,为解决芦苇自然腐烂后影响水质的内源污染问题,巴彦淖尔市引进年产20万立方米芦苇刨花板生产项目,以乌梁素海湖区丰富的芦苇为原料生产环保无醛芦苇刨花板,每年可消耗8万多吨芦苇,实现乌梁素海区域全部芦苇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发挥芦苇在湖区的“净化器”“挡风墙”作用。

目前,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整体好转,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每年在此迁徙、繁殖的鸟类达260多种,已成为候鸟重要的栖息地。(新华社记者李云平)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梁素海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是黄河改道形成的河迹湖,也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兼具湖泊、湿地、草原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塞外明珠”。其水域面积约293平方公里,平均库容4亿立方米,海拔高程1018.5—1018.78米,水深0.5—2.5米,85%水面深度不足0.7米,海底平坦高差仅1米。作为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罕见的生态明珠,它横亘于乌兰布和沙漠与土默川平原之间,形成天然生态屏障,遏制沙漠东侵。

该湖泊的成因可追溯至地质演变与人类活动交织的历史。新生代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使阴山山脉抬升、后套平原沉降,黄河北支故道乌加河受阻南移,最终在1850年形成早期湖体。河套灌区水利工程建成后,90%农田退水汇入乌梁素海,使其年均蓄水量达3亿立方米,成为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通过水体自净功能避免农业污水直排黄河。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2008年黄藻爆发事件后,当地政府实施流域系统治理,构建点源、面源、内源协同防控体系,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总体Ⅴ类、局部Ⅳ类。水生植物资源化处理项目入选国家山水工程典型案例,2021年至今恢复草原1.3万亩、湿地100余亩。目前,湖区栖息着20多种鱼类和260多种鸟类,数量超600万只,其中疣鼻天鹅种群达600余只,成为“中国疣鼻天鹅之乡”。2002年该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24年水生植物资源化处理模式获国家推广。

乌梁素海在区域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湿地生态系统可蓄滞洪水、调节气候,年净化农田排水能力达4亿立方米,有效遏制土壤盐渍化。作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该湖每年3—10月吸引灰雁、白鹭等大批候鸟停歇,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未来,乌梁素海将持续作为北方生态屏障,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巩固流域生态修复成果。

责任编辑:程家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