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受胃胀、反酸、食欲不振困扰的慢性胃炎患者,您是否尝试过各种药物却依然反反复复?中医的观念里面,认为胃炎的根本在于脾胃功能失调,尤其是气机不畅。五行生克中,“木(肝)克土(脾胃)”,即情绪压力(肝郁)是引发胃病的重要诱因。
01、中医对胃炎的病因认识
1.饮食与生活习惯
中医认为现代人饮食不规律(如嗜食冷饮、甜食)、压力大是导致胃炎的主要原因。甜食过多会刺激胃酸分泌,长期饮食不节则损伤脾胃功能。因为现在多是人工糖,而非蔗糖。人工糖是酸性,你的胃就是这么给腐蚀坏的。
2.肝胃不和与湿热内蕴
肝气郁结也会影响胃的运化功能,加上湿热内生(如胃酸过多、胃部灼热),形成“湿热蕴结”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胃痛、反酸、胀满等症状。
02、打破误区:慢性胃炎不仅是胃的问题
许多患者长期依赖抑酸药或止痛药,却忽视胃病的根源——脾胃功能失调与湿热瘀阻。例如,一位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曾因胃痛、烧心反复发作5年,西医治疗无效,唐教授辨证发现其病机为“湿热阻滞脾胃”,表现为舌苔黄厚腻、脉滑数、小便黄等典型症状。这类患者单纯抑酸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需从疏肝利胆、清热化湿入手,才能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03、中医治胃炎绝非单纯止痛消炎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既非单纯止痛,也非简单消炎,而是通过整体调理让“失衡的脾胃”回归平衡。因为很多时候您的胃病可能不仅是“胃”的问题,更是全身气机失衡的缩影。
1.中医治疗的核心在于“调衡”
中医的观念认为“脾胃如天平”,慢性胃炎本质是寒热错杂、虚实并存的失衡状态。例如:
胃痛伴反酸灼热:
可能是肝火犯胃的“天平倾斜”,可小柴胡汤疏肝和胃,配合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清肝火、止反酸,让肝气条达、胃气自降。
胀满隐痛遇冷加重:
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饴糖)驱散脾胃虚寒,配合丹参、莪术活血通络,改善胃黏膜血供。
口干舌红伴肠化生:
胃炎汤(百合+蒲公英+乌药)可养阴清毒,临床验证能使部分肠化生逆转。
2.您可能不知道的中医方剂“修复力”
当您因胃镜报告“萎缩”“肠化”而焦虑时,中医早已积累了逆转经验:
1.虚实夹杂型:萎胃复元汤(黄芪+生地+半枝莲)通过补气养阴与清热解毒双管齐下,既能缓解胃痛,又能抑制胃黏膜炎症进展。
2.血瘀型胃痛:夜间刺痛明显的患者,用失笑散(五灵脂+蒲黄)配合当归散活血化瘀,3剂即可缓解顽固疼痛。
04、日常调养:细节决定康复效果
唐教授尤其重视患者的生活习惯调整,常叮嘱患者:
饮食“四忌”:忌辛辣(辣椒、生蒜)、忌油腻(煎炸食品)、忌寒凉(冷饮、生鱼片)、忌暴饮暴食,推荐小米粥、山药、南瓜等健脾食材。
情绪管理:通过五脏逼毒法、文武易筋经、金刚功、长寿功、散步等排毒强身,疏解压力,避免肝郁加重胃病。
作息规律:强调“胃也有生物钟”,夜间避免熬夜,减少宵夜,给胃黏膜修复时间。
05、唐永祥教授:慢性胃炎“调治结合”与个体化治疗
作为广州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唐教授精通中医经典方剂,结合30多年临床经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帮助无数人摆脱反复发作的困扰,逆转慢性胃炎进一步发展的风险。许多患者反馈,经他治疗后不仅症状缓解,体质也明显改善,从“吃不下”到“吃得香”,生活质量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