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主办的“第一期非遗中医正骨疗法传承培训班”在承德市举办。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浙江省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院长、浙江省骨伤研究所所长肖鲁伟教授在培训班期间接受专访。



“肾髓同治”理论:从经典中突破,赋予时代新元素

肖鲁伟教授团队在中医经典理论“肾主骨”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奇恒之腑“髓”对骨科疾病的影响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专题提出,创建髓系骨病理论体系。在临床治疗上也提出了从单纯“从肾论治”到“肾髓同治”的治法创新。

“古人所言‘精髓’二字,蕴含更深层次认知,‘髓’字以‘骨’为旁,说明其与骨骼的密切关联。”肖鲁伟教授表示,要把中医骨关节病的治疗讲清楚说明白,主要从理论上要有所突破,要给予时代的新的元素。他引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的比喻:“井挖得足够深时,地下水是相通的。”基于此,团队通过长期研究提出“肾髓同治”,强调在治疗骨关节疾病时需兼顾“肾”与“髓”的协同作用,打破传统“从肾论治”的单一模式。目前,该理论已在临床中逐步应用,尤其在退行性骨病、骨坏死等复杂病症中展现出独特疗效。

中西医协同治疗:聚焦三大常见病,科技赋能提升疗效

针对中西医协同治疗骨伤疾病的前景,肖鲁伟教授指出,中医骨伤科应在中医现代化进程中“当先头兵”。他特别强调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和骨坏死三类疾病的中西医协同优势:“现代医学对病理机制的认识更深入,而中医在整体调理和证型治疗上具有独特价值,二者结合疗效显著优于单一疗法。”

对于未来发展,他认为需重点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中医骨伤科临床疗效,同时提升社会对中医骨伤的认可度。“让疗效说话,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证合参,破解“补钙依赖”困局

针对骨质疏松年轻化趋势及单纯依赖钙片、维生素D治疗的局限,肖鲁伟教授指出,中医主张“病证合参”,即结合现代医学对发病机制的研究,发挥中医药学辨证施治的优势。“西医认为仅补钙无法根治,中医亦持相同观点。但是传统医学对骨质疏松疾病的治疗,特别是证型的治疗上有独特优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