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深圳的梅雨季,潮湿黏腻的空气裹挟着令人窒息的压抑。29 岁的公司业务主管林薇蜷缩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苍白的指节死死攥着那张 HIV 抗体阳性报告单,纸张边缘在颤抖间被揉出褶皱,如同她已然破碎的人生。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将她拽回三个月前那个噩梦般的夜晚。部门庆功宴上,香槟气泡在霓虹灯下跳跃闪烁,客户代表阿杰凑在她耳边暧昧的低语,混杂着浓烈的酒精气息,让她逐渐丧失了理智。而酒店房间里,本该是安全防线的措施,也在醉意朦胧中被抛诸脑后。

次日清晨,宿醉的头痛与心底的不安一同袭来。林薇疯狂地翻遍手机,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各种关键词,直到在 72 小时黄金阻断期的最后一刻,她才攥着药盒跌跌撞撞冲出医院。接下来的 28 天,孤独与痛苦如影随形。每日定时吞下的阻断药,带来的是无休无止的眩晕与呕吐,她只能在深夜的黑暗中,独自承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她刷着各类科普帖,当看到 “职业暴露者 99% 阻断成功” 的数据时,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仿佛这样就能掐灭心底不断滋生的恐惧。然而,命运却给了她最残酷的一击。三个月后的复查,报告单上刺目的红色 “HIV+” 字样,让整个世界瞬间陷入死寂。

医生指着报告,冷静而残酷地解释道:“首先阻断药不是100%,有很多因素导致失败,

比如:如果感染的 HIV 病毒对所使用的阻断药物存在耐药性,那么药物就无法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繁殖,从而导致阻断失败。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感染源本身携带耐药毒株,或者是在以往的治疗过程中,病毒逐渐产生了耐药性.

又比如:HIV 阻断药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不能漏服或自行减少剂量。如果在服药过程中没有遵循规范,比如漏服次数较多,会使药物在体内无法维持稳定的有效浓度,给病毒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阻断失败。”



林薇恍惚回想起这期间因为自己业务主管是不得不去的几次应酬,期间偷空吃了阻断药,之后都被灌了很多酒,可能是因为心事重重醉的很快,每次都是没多久就吐了,会不会当时那几次也把药一起吐了出来...

诊室里惨白的白炽灯下,阿杰往日西装革履讨论方案的模样在她眼前闪过,她终于明白,恶魔从来不会将狰狞写在脸上。

得知确诊结果的第七天,林薇在一个匿名互助小组里,遇见了 52 岁的货车司机老周。老周的故事同样令人唏嘘,老周说自己是因在路边理发店共用剃刀而不幸感染,却已默默坚持服药八年。

“按时吃药,这病就跟慢性病一样。我闺女去年考上了复旦!” 老周笑着展示手机屏保上穿着学士服的女儿,眼角的皱纹里盛满骄傲与欣慰。



如今,林薇的床头放了两个定时服药的闹钟,冰箱里整齐存放着三个月剂量的替拉依组合药物。她认真记录着每一次 CD4 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的变化,终于,她的病毒载量也持续稳定在低于 20 拷贝检测下限的水平。

在与病毒共处的日子里,她逐渐学会了平静与接受,时常流连于网络,关注着艾滋病防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当然跟大多数感染者一样心中始终怀着一份治愈的期待。

警示性提示

1.72 小时≠绝对安全:研究显示,阻断药成功率随用药延迟显著递减,24 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

2.隐形传播链暗藏危机:某高校 37 份匿名检测中,竟有 2 例呈阳性,无症状期同样具有传染性。

3.检测盲区不容忽视:部分患者因恐惧而未及时确诊,进而造成二次传播。

4.日常防护至关重要: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使感染风险降低 80%-95%。

5.增强维权意识:多起案例表明,故意传播 HIV 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以真实故事撰写,为保护隐私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作者:乐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