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到控江中学的一段路,许敏整整走了33年。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从小树苗慢慢长成了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这段最美的林荫道,见证了他从青春年少到天命之年,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似水流年。

最开始,他是控江中学初中部的一名学生;之后,他又在这里读完了高中。考上大学后,他立志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于是,他又回到了这里。在母校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33年。


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在许敏的名字前,有数不清的头衔和荣誉。

2025年,他又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但他摆摆手,“那是因为我在控江的时间比较长,学校就把荣誉给了我。”33年从教,许敏依然这么介绍自己:“您好,我是控江中学数学教师许敏。”

但“模范”两字,却值千金:在学生的心中,许敏是人生难得的领路人,在同事眼里,他是勤勉敬业的前辈,在别人的评价里,他永远是那个乐于奉献、甘于平淡的一线教师。

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讲台,许敏像园丁般默默守护心中的一亩田,日日、年年辛勤躬身耕耘,孜孜以求春风常拂、桃李芬芳。

课堂上的四个“什么”

“继续喜欢数学,长大后也要做一名数学教师。”许敏33年的教学故事,开始于在控江中学求学的时光。在自己恩师的指引下,许敏学习数学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在学生时代就立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1992年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许敏主动要求回到自己的母校教数学。也是从那时候起,要像恩师一样“让学生喜欢数学”,成为他的教育理念,一直到今天。

桃李满天下,三十多年来,他的学生早已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翘楚,也有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精英。回想起当年在控江遇到许老师的那段时光,他们的感慨不约而同:“没有许老师,就没有那个热爱数学的我。学习数学不只是埋头刷题,许老师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数学之美’。”

“粉笔灰在阳光下飞舞,黑板上排列着整齐的公式,那个总是面带微笑的身影转过身来对我们说:‘数学真有趣,我喜欢’——这是许敏老师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国防领域国家级人才、青年长江学者、现任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的朱亦鸣,是许敏带的第一届学生,他说,就是许敏老师常挂嘴边的这句话,彻底改变了他对数学的认知,“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年代,许老师用数学本身的美感征服了我们。”

朱亦鸣记得很清楚,那时候男生们喜欢踢足球,许老师就问他们:“哪个角度射门射进球的概率最大?”这是一道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题目,一下子让这些男孩子们兴趣大增,那些抽象的几何原理也突然变得触手可及。当年大家凑在一起寻找答案的场景依然让朱亦鸣历历在目,他说:“我们在许老师的引导下,领略着数学与自然、艺术、生活的奇妙联系,这种教学理念就像播撒在我心中的种子,随着年岁增长而茁壮成长。”

这份对于数学的热爱,带着朱亦鸣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之后进入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更指引着他成为更多年轻学子的引路人。“如今我的科研工作,就像当年求射门角度那样,没有固定的答案,但需要更开放性的思维和探索的勇气,这些,都是许老师传授给我的宝贵财富。”

现任瑞银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郑韵清,在刚进入控江中学时,和许多这个年纪的女孩一样,对于数学有些“发怵”。“数学没有很难,这是许老师跟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郑韵清说,许敏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特别,他会用生活中许多事例来作比喻,让看上去很艰涩的数字“深入浅出”。

听过许敏课的老师学生,都会感叹许老师的课很“有劲”。听过许敏老师课的人,都会被课堂里和蔼、宽松、民主的气氛深深感染。许敏一贯反对应试教育,反对题海战术,强调过程教学,给学生以充分理解和想象的空间:比如,上基本不等式时,他通过最简单的不等式,演变出一系列的不等式,让学生掌握推导方法。上高中复数章节时,他先回顾初中的有理数、实数的产生过程,突出数的本质在于运算,使学生了解整个体系,融会贯通。他把相对抽象、枯燥乏味而繁难的教学过程化为具体而活泼的思维活动的体验,点燃了学生心中求知和创造之火。

从教的三年后,他带教的班级就取得全市数学竞赛团体第一名(其中五名学生满分)的佳绩。这些年来,他指导的学生先后有一百六十余人次获得全国及市级竞赛奖项,并拿过五次全市团体前三的好成绩。

“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这是许敏数学课上必问的四个“什么”,从推导到创新,都在这四个“什么”之间。许敏这样理解“教师”两个字的含义:“做老师不仅要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科素养的培养,这样对学生而言才有收获,这种收获不仅是成绩上的,更多的对他下阶段和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起作用。”


“爱”背座位表的许老师

毛培菁是控江中学的青年数学教师,是许敏的徒弟。跟着师父七年,她记得最清楚的一个场景是许敏和2021届高一12班学生见的“第一面”。

“第一堂课,许老师就喊出了所有学生的名字,准确无误。我当时颇受震撼,学生们也一样。从震惊到钦佩,就这样,一节课在师生其乐融融的对话交流中顺利结束。”毛培菁说,事后她才知道,许老师为了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提早问班主任要来了座位表,然后按照顺序一个个背下来。

原来,这是许敏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我还记得我到控江初中部读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吉巧根直接喊出了我的名字,我当时就被惊到了,当时一下子觉得,这个老师好亲切,”许敏说,在他当老师后,他就把这个“小技巧”用到了自己的教学中,“学生们会觉得我们的关系很亲近,跟我小时候一样,课上互动就会更融洽一些。”

做什么事都很严谨,一如事先记住每一届新生的名字,在教学的道路上,许敏的许多教学“法宝”,都传承给了徒弟们,也毫无保留地影响了更多的青年教师。

王伟叶,控江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也是许敏的得意门生。他的足迹和恩师一模一样——2016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博士毕业之后,他回到了母校,当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


许敏(中)和徒弟王伟叶(右)在杨浦区“登峰计划”数学研习基地活动中。

许敏当时教会他许多,他都记忆犹新,如今也用在了自己的教学之上。最近,王伟叶刚刚完成了一项数据库的建设,这里记录了每一个学生的答题情况和错误原因,还有用来举一反三的海量题库,是概念不清、方法不对还是计算失误,他都能用数据“来说话”,学生对自己的短板一目了然。这个数据库的原型,就来源于许敏当年给王伟叶他们做的学情分析——在那个完全靠“手动输入”的年代,当王伟叶拿到这份详尽的分析,让热爱数学的他,更多了一份感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教30多年来,许敏已成为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学专家。从2010年至今,许敏担任了杨浦区第一、二、三届“中学数学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育出了一批“小名师”,多位学员成长为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

教学不应只有“对和错”

在控江中学高一(12)班的杨雨时眼里,许敏是个随时“在线”的老师。因为哪怕再晚,许老师都会秒回她的问题,并且告诉她“早点睡觉”。

这么多年来,许敏始终坚持在一线教学。市属重点学校主动伸来“橄榄枝”,他婉言谢绝;校领导给他创造“提干”的机会,他主动放弃。许敏说:“我性格内向,不善于打交道,还是安心做我的教学工作好。”但这背后,是他坚守三尺讲台,孜孜不倦不断学习、创新教学的劲头。

最初,还是年轻教师的许敏像自己曾经的老师一样,力争把一堂课的知识点讲好讲透彻。“那时候,我就想着要把课讲得生动、透彻,但是慢慢地,时代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我的角色也变了,”许敏说,“现在同学和老师沟通的氛围非常自由,我就把课堂交给他们。我来配合他们,最后再进行总结归纳。”

在别人的眼中,许敏总是很有耐心,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的数学潜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即使学生提出错误的问题,他也不一味否定,而是热情鼓励学生找到正确的提问题方法,从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做错题时,他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找到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在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取得正确的求解方法。

同一个年级、同一本教材,许敏的教案每年都会发生变化。不受以往的经验束缚,他将每一年的教学经历,化为下一轮的教改营养,不断地与时俱进,尝试更好的新方法,以适应新的学生和新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

许敏热爱数学,更把学生视如珍宝。教尖子生,许敏尽心尽力,遇到学习困难生,许敏更是呕心沥血。为更有针对性地排忧解难,他经常逐题分析、逐个辅导,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甚至邀请学生到家里来“开小灶”,不但分文不取,还要给每个学生安排午饭。“一个都不放弃”的一视同仁,让他赢得了学生的敬重和爱戴。

这几天,杨雨时又拿到了许敏老师给她批改的作业。在这份作业上,不仅有打钩和打叉,更有旁边用红笔做的密密麻麻的批注——这是许敏这么多年来保留的好习惯。他说:“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能用简单的勾或者叉来进行,我希望用我的这些批注,能给他们一些提示,这些错误可能会导致怎样的思维定势,哪些巧妙的思维过程,又是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希望这些‘交流’,能给他们带来对和错之外,更多可以思考的收获。”

原标题:《控江中学全国劳模许敏老师:躬身教学三十余载,他让学生懂得“数学之美”》

栏目主编:徐瑞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龚洁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