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被生活磨砺变得粗糙,不妨停下来倾听心灵的跫音,不要在风雨中忘记了最初的方向。”这是4月15日,极目新闻记者浏览刘杨萍的朋友圈时看到的一句话。
写下上述朋友圈文字时,刘杨萍刚刚帮自己曾经审判过的一位少年解决麻烦,助其进入人生的新阶段。
2023年12月27日22时许,时任孝感市云梦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的刘杨萍,在参加工作会议返回法院途中,被一名酒驾司机驾驶的小汽车撞成重伤。记者见到刘杨萍时,她仍在孝感市某医院接受康复治疗。
这位在司法审判一线奋斗30余年的女法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赤诚之心践行初心使命。
刘杨萍
跨越8年的关爱
失足功夫小子重获新生
“听说您那边发大水了,我接您到我们这边来吧。”2008年,孝感遭遇洪涝灾害时,刘杨萍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打电话的是刘杨萍曾经审判过的男孩小明(化名)。时年16岁的小明,从电视上看到了孝感水灾,担心刘杨萍的安危,坚持要来接她。
来自外省农村的小明,曾就读于一所武术学校。2007年暑假时,小明计划到南方打工挣学费,中途在孝感下车时一念之差触犯法律,被判刑6个月。案件的主审法官就是刘杨萍。
2008年正月初三,小明刑满释放。过春节了,刘杨萍没有忘记小明,特意买了衣服和一些吃的,赶到孝感火车站送小明回家,说服他振作精神,走好刚起步的人生路。小明向她保证,要努力实现梦想。
回去以后,小明非常勤奋,每有进步就打电话来向刘杨萍汇报。小明参加某电视台主办的武术擂台节目并取得佳绩。这也让他获得机会,到香港当起了电影替身演员,参与了多部知名电影的拍摄。
8年后的2016年,小明回到家乡准备做点生意。然而,因为过往的犯罪记录,当地主管行政部门拒绝为其办理手续。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增设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该制度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小明符合法律规定封存条件,却依然为过去的经历所困扰,只好打电话向刘杨萍求助。刘杨萍以法官的身份,致电该主管行政部门,解释法律规定、讲明利害关系,最终帮小明解决困境,顺利办理手续。
“如果能够将社会的、法律的、情理的多种因素融入司法过程,一定能让当事人走向幸福快乐。”事后,刘杨萍在朋友圈记录了此事。事实上,她审判过的多名少年失足者,回归社会后都把她当成了大姐姐、好朋友,向她汇报自己的进步、出息、成才。
犯盗窃罪获缓刑的女孩
勇敢制止盗窃
未成年人案件因其涉案主体的不同,有区别于一般案件的独特性。作为长期从事少年审判的法官,刘杨萍一直在思考:怎样在公正司法的同时,用法律和爱心来帮助那些迷失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孩子重获新生?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行为、审判活动给他们的心灵留下的阴影,刘杨萍引入了“圆桌审判”模式,一改以往法官高高在上、被告人在下的威严局面,以平等交流代替严肃讯问氛围,以温馨庭审缓解未成年人沉重压抑心情,庭审过程以未成年人“失足点”为切入点,寓教于审、惩教结合。
此外,刘杨萍还先后探索审前社会调查、缓刑考察等办案方法。即在庭审之前,委托司法人员到村里、社区、学校等被告人所在地了解其表现、性格,看是否适合在社会上改造,并签订帮教协议;对缓刑少年犯实行“一档二卡三帮四见面”,使其在社会上接受改造的同时,经常接受法官的教育、帮扶。
在审查女孩涂某盗窃案过程中,刘杨萍了解到,因家庭困难,涂某初一辍学到城里打工,但渐渐地迷上了网上游戏,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庭审中,涂某泪流满面,发誓重新做人。通过合议庭合议,法庭当庭宣判涂某缓刑。
在缓刑期间,刘杨萍多次到涂某的村里回访考察、跟踪帮教,耐心鼓励她改过自新。涂某渐渐地对人生、亲情、工作有了新的理解,也变得积极勇敢。
此后某一天,在某处人潮拥挤的天桥上,涂某发现有小偷在偷人钱包,她条件反射似的大声喝止。小偷不仅没能得逞,还当场被抓。
在尽力温情挽救每一个失足少年的同时,刘杨萍也始终坚守法律底线,确保其经手的每一起案件都得到公正裁判。
一起盗窃案被告人的父亲,是刘杨萍小学的老师。老师得知案子在自己学生手里,认为凭着昔日师生关系的面子,可以对儿子从轻发落。
“我是您的学生,当然不希望您的儿子被判刑。可他触犯了法律,我只有执法的义务,没有枉法的权利。”刘杨萍耐心地同老师讲明道理,并依据事实和法律对被告人判处了有期徒刑。
迈入法院大门第一天起
就谨记一句话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已经变成了我的精神家园,成了我的诗和远方。”刘杨萍历任孝感市孝南区法院刑二庭庭长、少年庭庭长、政治部主任、副院长,2016年调任大悟县法院院长,2020年调任云梦县法院院长。
2020年离开大悟,赴任云梦法院院长时,刘杨萍写下了上述文字。如今,因为伤病,她不得不离开审判执行一线。
每次老同事们到医院来探望,表达能力受限的刘杨萍,总是会艰难地向他们嘱咐一句话:“法官的一言一行,关乎司法公信力。”
从32年前,刘杨萍迈入法院大门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像警钟一样,时常在她的耳畔响起。
在一起团伙犯罪案中,案件被告21人,涉案50余人,涉及5个罪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3人,参与诉讼律师19人。案情之复杂,在当时罕见。
担任主审法官的刘杨萍夜以继日地审阅相关材料,抽丝剥茧搜寻蛛丝马迹,反复推敲证据链的每一个环节,刘杨萍撰写了10余万字材料,确保每一个判决都能经得起考验。
为进一步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她大胆改革庭审方式,首次推行刑事案件庭前证据开示,突破庭审调查模式,圆满完成了庭审。21名被告人经宣判后全部认罪,无一人上诉。
多年来,刘杨萍依法审理刑事公诉案件600余件,年均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40余件,累计化解纠纷1000余起,调撤率达87.6%,创造了“零错案、零信访”的业绩。
走上领导岗位后,刘杨萍积极推动管理与改革创新,带头研究制定10余项司法体制改革制度;探索“乡土司法”模式,融合中心法庭与巡回审判,成立“法官流动工作室”,设立法官联系点、巡回审判法庭;聚焦少年与家事审判,创新“三审合一”,为妇女儿童提供专业司法保护,相关少审经验在全省法院推广、在全国法院少年审判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并获评全省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十大典型案例。
工作以来,刘杨萍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获得“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先进个人”“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三八红旗手”“全省优秀法官”等10多项称号。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