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之初,按照惯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进驻园区进行例行勘探。不曾想,一挖就挖出了一段古蜀尘封的历史——
在10.34平方公里的园区内,先后发现了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6000余座墓葬,出土不同材质文物7万余件。时间轴从战国到秦代,到两汉六朝,再到唐宋时期,最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年代延续跨度长达2000多年!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一座罕见的未被盗掘的三国时期崖墓。出土随葬品86件,钱币数万枚,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国内都极为罕见。
而这一历时5年的考古挖掘,不仅填补了成都平原新石器文化分布空白,也完善了成都平原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序列,修建博物馆进行保护、展览也顺势提上了日程。
2024年5月,新川博物馆正式启动勘察设计招标;本月,新川博物馆更是以一个新身份登场——作为高新区“科技篇”政策走向真实场景的首个试点,以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城市建设。
1.披上5千万的“科技外衣”,新川博物馆玩些啥?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们探索历史、欣赏艺术的路径已经悄然改变。博物馆顺应时代与时俱进,一大主流升级方向便是将文化内容与科技深度融合,不仅可以突破传统博物馆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也使得文化遗产的展示更加生动、直观和易于理解。
放眼成都及周边,不论是金沙遗址、三星堆、成都博物馆,亦或是成都美术馆、武侯祠,一众文博场景纷纷在科技这块“热土”上大展身手。新建的新川博物馆要想“引领潮流”,就必须有着更独到的打法。
其中,“科技篇”就拟投入约5千万元。这个金额不可谓不大,而它也将重点用于带动技术验证、模式创新和产业集聚,打造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据悉,新川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8.2亿元。该馆建成后,对展示新川考古成果、研究中和镇乃至整个成都平原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看,新川博物馆将致力于实现三大创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政策原文件详细了解。这里,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抓住文件中的几大关键词:本土技术、数字文博平台、AI、机器人、IP开发、智能安防、大数据......
创新二字,也必然会从关键词中缓缓展开。
2.数字、AI、机器人...怎样让古蜀文化走进现实?
对于这些关键词,或许我们并不陌生。但放在文博项目中,又到底该怎么玩?已经是全国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以及秦始皇陵博物院,其实已经给了我们场景参考。
数字文博平台
目前数字文博主要以数字展览和虚拟博物馆为主,旨在利用先进技术和虚拟现实,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探索体验,同时提供定制化服务,深化游客的文化体验。
这一点上,故宫博物院早有布局。2019年上线的“数字文物库”,如今已累计发布超过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有效实现故宫文物数字化。
随后,故宫博物院与腾讯集团合作建立“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为文物数字资源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其推出的“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曾入选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依托VR全景技术的“玩转故宫”微信小程序,则生动地展示了故宫全貌。不仅有各宫殿的详细介绍,而且对宫殿内标志性物体和展馆也有讲解,可实现“人未到,景先至”的视觉享受。
2024年,博物馆又分别携手中国联通、钉钉、高德地图等科技企业,在数字文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如共建的“故宫×高德AI三维重建创新实验室”,便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古建,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
敦煌莫高窟第17窟——敦煌藏经洞,有着“全世界最古老的星图”以及“古代的乘法口诀”。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手开发的“数字藏经洞”科技,便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渲染等技术,1:1复原了莫高窟1600米外崖面原貌,毫米级高精度复刻洞窟细节。
秦始皇陵博物院目前的数字化研究则主要聚焦于数字化采集、数字化保护与研究以及数字化利用三大领域。
如其开创的我国大型考古工地全流程数字化记录先河,通过2000余个独立构件的高精度建模,迭代升级了矩阵全景系统,可实现遗迹500亿像素级数字化存档,其毫米级精度可让观众辨识每一尊陶俑的面部特写,享受到超越现场参观的视觉体验。
AI智能科技
“见大臣”,是故宫博物馆推出的AI智能机器人。从《清代历朝起居注合集》《清实录》等丰富文献,筛选出670条趣味问答,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实现互动,让游客随时“召见”大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AI的视频分析技术则在人脸识别、行为分析和异常检测等方面得到运用。2018年引入AI视频分析技术后,显著提升了故宫博物馆的入口管理效率,减少排队等候时间,优化了参观路线。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助力敦煌壁画保护与修复,敦煌研究院还开发了AI病害识别技术,来为壁画“看病”。
AI系统可通过对同类病害数据的学习,准确地识别出壁画中的起甲、空鼓、褪色等问题,再对壁画病害进行自动化、高效分割与识别,为壁画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IP主题开发运营
众所周知,故宫博物馆对文创的深度开发,已经将故宫打造为文博一大现象级IP。从2017年故宫胶带爆红,带动“纸胶带+口红”跨界模式,到如今下设“故宫文创”、“故宫宫廷文化”、“上新了·故宫”等子品牌,精准对接不同合作需求,已构建出一条完整的文创生态链条。
2024年,故宫文创年销15亿元,爆款复购率47%,毫无疑问是文博IP打造的典范。
而以“活化敦煌文化”为核心,敦煌研究院专门建立了敦煌美术研究所,专注于敦煌艺术研究与现代创意转化。
2016年以来,项目与20多个知名品牌合作推出了30多个授权合作项目,包含科技、食品、数码产品、展览展示、游戏、服饰等,实现文化符号的商业化落地。
作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官方电商平台,“秦纪元”数字文创平台则是为受众构建了全新的生态场景,打造集文化创意产品展示销售、沉浸式互动、数字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体验服务平台。
旗下如“几何俑”系列产品、秦贝贝橙色公仔、将马套盒、铜车马积木等,都已成为网络上比较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3.用“成都造”造“成都造”,新川能给出一个版本答案吗?
珠玉在前,特别强调“科技”加持的新川博物馆,又能否为成都市民带来更为“科技感满满”的场景体验呢?产爷认为,答案就藏在“本土技术”的运用之中。
据悉,新川片区的考古发掘,号称是继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之后,四川地区的又一重大发现,延续跨度两千多年的6000余座墓葬和大量出土文物,堪称埋藏于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丰厚的文物底蕴和历史故事,本身就为IP挖掘以及科技植入夯实了坚定的人文基础。
而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近年来高新区的数字文创产业已经呈现出龙头企业集聚、爆款IP涌现的态势。包括动漫影视、游戏电竞、数字音乐、超高清视频等数字文创细分领域的6000余家企业入驻于此,2024年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了1100亿元。
▲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图源@成都高新)
如今年火爆春节档、刷新中国影视收入榜首的《哪吒2》,其主创团队、第一出品方成都可可豆动画便位于高新区的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目前该园区聚焦游戏电竞、影视传媒、数字音乐、超高清视频等赛道,汇聚了60余家数字文创企业,办公人员超6000人。
银幕“爆款”奇迹的背后,反映的正是文创“成都造”的技术硬实力与艺术创造力,其数字文创的工业化高度,必定也为新川博物馆的文创开发和衍生运营提供强有力的经验保障。
不仅如此,2024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破千亿、相关企业破千家,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二方阵,西部第一。视线聚焦到新川,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AI巡逻机、巡河无人机、无人扫地车等都是以新川为“实验室”,从而走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正逐渐跃升为科技实践的“策源地”。
浓厚的科技氛围之下,新川博物馆所在的新川创新科技园,同样汇集了新华三成都研究院、四川具身、鼎桥通信、绿盟科技、安恒信息、智元汇、中科创达、快手、海光集电、华西精创等一大批聚焦人工智能、5G、大数据、网络安全领域的头部企业。
不仅如此,前沿的科技产品也在这里走到了“寻常百姓家”。3月22日,西部首个机器人公园也在新川创新科技园亮相。围绕机器人产业的前沿学术交流、首批机器人+互动场景、新川Robot体验坊、机器人训练测试场、机器人企业精品展等多个内容板块,成为展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实力最直接的窗口。
再回头来看,新川博物馆作为“科技篇”的首个试点的原因似乎就水到渠成了。作为成都又一大关键新馆的新川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文物底蕴,高效创新的开发运营,不仅能为市民带来优秀的文化体验,也能产生可观的文博经济效应。
而新川愈发浓厚的科技生活氛围,加上科技创新平台以及文创数字企业高度汇聚的地缘优势,无疑为新川博物馆将来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设施及新颖的科技运用场景,提供扎实的技术支撑,让“黑科技”有着更多想象空间。
刻有“郫”字的战国青铜戈
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
极可能是海外进口的玻璃项链
想象一下,只需身处家中,轻点鼠标或滑动屏幕,便可近距离观赏历经千年风雨的石壁雕刻;或是在虚拟导游的引领下,穿梭于历史的隐秘角落,聆听汉晋广都城背后的故事点滴。这一切,都不会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现在产爷只期望,新川博物馆可不要让我们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