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跨越民族也跨越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复杂而深刻,既体现在哲学层面,也深植于社会习俗中。墓葬与生死紧密相连,其形制与随葬品是现世社会结构的真实映射。汉晋时期是多元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考古发现的墓葬资料极其丰富,生死观念更加深刻。随着岭南地区逐步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岭南汉晋出土文物呈现统一、多元的特性。
“人间镜像——广州汉晋墓葬的生命叙事”展览围绕20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汉晋墓葬考古成果,精选208件套馆藏文物、手稿和资料,分“相会:番禺城的那些人”“墓葬:沟通生死的桥梁”“转身:摇身一变的广州人”三个单元,讲述鲜活生动的广州人和广州故事,再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格局下汉晋广州城市记忆和历史图景。本次展览是目前广州地区展出文物数量最多的汉晋文物临展。
如果说博物馆是治疗生死焦虑的公共场域,那么墓葬文物则是其中一味良方。“人间镜像”展览自4月29日开幕,持续至9月7日,4个多月的展出时间里,广州博物馆将作为公众疗愈心灵的精神空间而存在。
“人间镜像——广州汉晋墓葬的生命叙事”展览大厅。
移民潮:当个体命运与社会变革同频共振
广州是中国受现代考古学思想影响最早的地区之一。1953年,西村石头岗考古发掘一座秦代木椁墓,以此为标志,广州揭开了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序幕。麦英豪、黎金伉俪是广州考古领域核心人物。展览序厅讲述了二位学者编撰《广州汉墓》的成书背景及经过,这部著作在岭南考古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成为我们从现实世界走进汉晋时期广州社会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
“人间镜像——广州汉晋墓葬的生命叙事”展览序厅。
墓葬是人间镜像。当我们俯瞰广州城,地表街景繁华,地下墓葬静谧延展,地上与地下生死折叠,共同承载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蕴。展览第一单元“相会:番禺城的那些人”,选取具有明显身份特征的玉环、铜弩机、玉佩、陶壶、铜印、金指环等随葬器物,讲述秦汉以来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地域和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齐聚番禺城,共同开发、建设家园的故事。历经千帆,有人隐匿于历史长河,名不见经传;有人为官一任,成为王朝更迭、历史兴衰的参与者;有人富甲一方良田无数。当个体命运融入时代洪流,升华为集体记忆,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番禺人。随着浩浩荡荡的生命大迁徙,番禺城市生活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大一统”格局下散发出浓浓的烟火气。究竟是个体生命历程作为内在驱动力,改变了社会发展进程?还是社会变革作为外在条件,框定了个体命运走向 ?尽管人与人的悲喜不尽相同,我们仍能从番禺“打工人”和上层阶级视角收获关于婚姻、家庭、生活、事业等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器物有灵:镌刻汉晋人间的生死长歌
生命恰似一枚硬币,生与死是它的一体两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墓葬是生命的最终居所,展览第二单元“墓葬:沟通生死的桥梁”从广州汉墓的主要类型、如何才不会魂飞魄散、最后的仪式、以最美的方式离开、祥瑞图案与符号、通往另一个幸福家园等部分,讲述汉代广州的丧葬习俗,广州先民对永生的执着追求和对死后世界充沛的情感想象。具有代表性的精美玉器、蕴含海丝文化意涵的珠饰、工艺考究的陶器和青铜器以随葬品之名重现展厅,深刻反映出两汉时期广州先民的生存哲学和生死观念,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此刻变得具象化。
展品刻“梁伯通”弦纹双耳陶壶。
“器物的革命不仅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心态关系。”两汉时期,当中原文化、楚文化与百越习俗交织共生,当海外文明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广袤的岭南地区,多元文化引领下的番禺城走向“美美与共”,奏响有容乃大的生命交响曲。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从未停止过对永生的探索,区别在于表现形式不一。无论是长生不老、灵魂升天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生命,本质上都是对延续生命的渴求。
汉代丧葬仪式有着极其严格、复杂的规范和流程,从死亡到入殓包括讣告、吊襚、沐浴、小敛、大敛、成服、祭奠、明器陈设等环节,仪式涉及鼎、壶、钫、铜案、车马器、饰品等各类用器。丧葬仪式既是对逝者一生的总结和悼念,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认同,同时也给予了生者向逝者作最后告别的机会。电影《流浪地球2》用一根一万年前人类愈合的股骨照片,让我们看到了碳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类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数字生命和冰冷的机器永远无法触及的,是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温度。反观汉代先民的丧葬仪式,又何尝不是人类情感的一种浪漫表达?
展品五灵博局纹铜镜。
当孙权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番禺人变成了广州人。展览第三单元“转身:摇身一变的‘广州人 ’”,以定居岭南的新居民、青釉器的流行、黄泉一握抵千金、琉璃金饰沉旧梦四个部分,再现北方战乱动荡、中原人南迁、民族融合加强的多重时代变迁下,广州城里晋代大族的富庶生活。从汉代到晋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人们的价值依托和永恒追求。代表晋代陶瓷工艺技术的青釉器、器型小巧精美的金饰、琉璃珠饰等随葬器物,反映了广州丧葬习俗总体上由繁入简的趋势,以及广州人活在当下的生死观念。
展品红玉髓玛瑙水晶玻璃珠饰。
展览结尾的开放性思考问题:关于晋墓未完的话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的两晋墓葬数量远不及汉墓,且仅有少数发表了考古发掘简报。这为我们了解汉晋时期广州城市变迁和发展脉络留下了更多想象和探索空间,这一未竟事业会否以其他形式完成接力,同样值得我们期待。
广州市西北郊晋墓清理简报。
自番禺古城到广州都会,在“大一统”格局下,广州这座城市在南北文化的淬炼交融及中外文明交往中,铸就了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考古学家以严谨笔触勾勒出构筑广州城市精神背后的主体群像:时代涤荡下,我们的祖先将各自的悲喜人生共同熔铸为文明的韧劲,在遵循生死秩序法则中始终抱有对生命的敬重之心。
一本书、一群人、一座城,促成一场疗愈心灵的展览。这是对考古工作者数十载春秋手铲释天书的回顾与传承,也是一次超时空感受先民生存智慧、生死观念的精神仪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我们与两千年前的广州先民共掬珠江水,同沐岭南风时,那些镌刻在陶纹、铜锈间的悲欢故事,正给予当代人源源不断的生命启迪。
社教活动:讲好中华文明版图中的广州故事
“人间镜像”展览旨在为公众营造一个与生命对话的精神场域和情感表达空间。继4月28日推出“致敬广州考古”文化沙龙直播活动以来,展览期间,我们将聚焦生命教育主题,跨学科、多维度陆续推出系列教育活动。
“致敬广州考古”文化沙龙现场。
学术研讨:在市社科联指导下,联合暨南大学推出“汉晋社会生活”主题文化沙龙,并鼓励热心市民从不同维度参与讨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格局下汉晋广州的社会生活,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和广州故事。
亲子教育:基于中国神话体系语境,聚焦器物纹饰和形制,推出器以载神——汉晋神兽打工图鉴亲子研学课程。
AI赋能: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科研处合作推出数字永生·AI复刻岭南文化遗产 ——汉晋时光 AI 创意作品竞赛。
文化浸润:在市社科联指导下,与暨南大学合作推出镇海楼讲坛·长生永乐 —— 汉画的精神世界主题讲座。
展讯——
人间镜像——广州汉晋墓葬的生命叙事
时间:4月29日—9月7日
地点:广州博物馆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何梦怡 通讯员 林晖
图片由广州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