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上级文化单位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为客观、公正、科学的管理和鼓励在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融合、创新、交流等领域内作出重大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国故事更好地赢得世界认同感,华夏传统文化研究院现决定面向社会各领域行业开展首批智库专家遴选工作。
钱鼎文与峨眉缠丝拳:非遗传承与创新之路
螺旋缠丝劲凝练三教智慧,非遗缠丝拳自明清隐脉相传,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的整劲技法远播中外。
这门巴渝武术正借力文化强国战略焕发新生——全球会馆大健康,数字传承播火种,养生文旅塑品牌,在刚柔相济间叩问传统武学如何守住武德根脉,于世界舞台舒展东方神韵。
缠丝拳,作为四川、重庆地区流传的传统武术流派,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技击养生功能,使其在中华武学的浩瀚星空中熠熠生辉。从古至今,这门技艺不仅承载着先辈们对武学智慧的探索,更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一、缠丝拳的历史渊源与流派形成
《中国武术史》记载,最早有历史记载的武术是春秋战国时期归隐峨眉的亡国战神司徒玄空创编的通臂拳。随着时间推移,古老的峨眉通臂拳逐渐分化为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原先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二是以修炼丹田内功吐纳经络导引行气术为主的火龙拳系列。
峨眉道家火龙拳深受巴蜀易学及道门经络导引行气术的影 响,其核心“通背法门 ”源自道家经脉学说,主张通过疏通背部督脉等诸阳火龙经脉的大周天功法,从而提升武术健身功力。这种理念贯穿于缠丝拳的整个练功体系中,使其不仅成为一种技击艺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载体。
受道家经络导引养生行气术浸润的古老峨眉通臂拳经火龙真人传张三丰而后形成武当派武学体系。百年后又有峨眉道人传明朝兵部主事兼凤阳巡抚唐顺之,再由唐顺之传部属戚继光及其中军近卫营八百官兵。戚家军转战南北期间不少官兵先后转业退伍或伤兵安置,峨眉道门功夫被传到江浙闽粤及中原北方而成通背拳或通背缠拳。唐顺之在《峨眉道人拳歌》重点强调“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火龙通背缠拳的核心技击思想。
同期留在川渝本土的峨眉道门功夫则以火龙拳、八卦拳、缠丝拳、点易拳、黄林术、蛇拳、猴拳等拳种流派传承至今。不过除了道观内部正统以外,大多流行于江湖民间的传承都遗失了其丹田吐纳经络导引行气术的内功修炼和“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的招式应敌法门。且不论内修要求,仅观其腰腿身手笔直,全无内家身具“五张弓”的基本形态。
身为专职体育教师的钱鼎文先生一生沉浸痴迷于峨眉武学的勤学深研中,结合师父于天沛老夫子晚年九十余岁后才肯吐露的火龙通背法门“斯文之道”,闭关潜修于多所乡村学校,逐渐探索到峨眉道门武学精要。并受老师委派遍访成都、重庆、大足、泸州、荣昌、内江、合川、广安、江津、宜宾等地缠丝拳同门,最大可能的汇集了各地有用的缠门功夫,完成《道门缠丝》论著。并受各地同门要求于1998年底成立了当时的“武术协会缠丝拳分会(后来缠丝拳协会的前身)”,并在武术协会的领导下开展了积极有效的非遗申报工作。2009年,缠丝拳成功获批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缠丝拳作为四川、重庆等地流传广泛的传统武术流派,其得名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作为一种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及兵家思想的武术体系,缠丝拳以其独特的螺旋缠丝劲为核心,兼具技击性和养生功能。据《四川武术大全》记载,能追溯到系统传授缠丝拳的是“江西拳师 ”黄益川(亦名王一川),真实籍贯难考。那时不像现在二代身份证信息时代根底可查,一般江湖上背有案底之人通常会故意透露一个“来处 ”“让官府追查去吧 ”。黄益川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因参与“反清复明”活动被官府追杀,避难入川后,跟随峨眉道人研习道门火龙拳,并在泸州纳溪、大足龙水、合川云门等地隐居授徒,逐渐形成了以“缠绕化解之技击方法为本 ”的缠闭门(蚕闭门)流派。
黄益川的弟子杨为善将技艺传入大足龙水镇,继承者包括 何世福、尹思宾、游学中等人。何世福又将其传给儿子何峻山以及外孙陈世兴、陈世福、陈世伦等。这些传人在荣昌、大足等地广泛授徒,成就缠门近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姚玉堂、周吉祥、席秉诚、郑三吉、陈伯甫、吴英武等。
荣昌缠丝拳近代的代表性人物有赵鄂生、蔡德泉、于天沛、赵同城、李金顺、唐新知、刘蓬革、余普盛、杨吉山、林焉、胡纯武、吴静洲、蔡友光、赵文波、蔡吉等。他们各具特色,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深耕拳坛数十年,培养了大量弟子,使缠丝拳从大足荣昌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海外。
缠丝拳的特点在于行拳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浮沉吞 吐,轻盈灵活,螺旋缠绕,刚柔相济,贴身短打,长短结合,变化多端,攻防兼备。其技击原则强调近身贴靠、横劲沾粘、打穴击要,体现了“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的整 劲发放。
步法轻巧(趋步、擦擦步),身法如猿猴灵动,招式含“攀猿手 ”“顺手牵羊 ”等化劲技巧。套路名称多具意境,如“双圈手蝶掌 ”“乌云盖膝 ”“震脚翻钻捶 ”等,兼具实战性与艺术性。
缠丝拳的应敌思想包括三门六字诀:纯阳手法(残、截、冷、弹、抖、钻),阴阳手(沾、粘、绵、诱、空、随),纯阴术法(敬、惊、径、擎、紧、切)。这些手法各具特色,适合不同年龄和阶段的习武者。
主要手法包括缠绕、封闭、锁扣、牵引、丢放、起挂、巴拿、挞摽、搓戳、勾断、滚杀等。这些手法在竞技、养身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钱鼎文的习武求学之路与贡献
钱鼎文的父亲绍荣公自幼浪迹江湖,擅长自保手段,并对 年少的钱鼎文进行了初步指导。70年代末,他得知义伯张吉 洲擅长技击,便多方求教,学习了黄林派火龙技法基础及五祖 拳擒羊马。80年代初,随着少林风潮兴起,他又向家族长辈 海光叔公学习了北方传来的螺旋拳及无极刀术。无论居家还是住校,他都坚持暗自修炼,逐渐在同学和老师间留下了勤功好武的名声。
于天沛师傅九旬照(第一排中间)
拜师深造,融会贯通
1985年,钱鼎文经学生家长郑应辉和同事吕晓勋介绍,拜峨眉缠丝拳大师于天沛为师,正式入门系统学习缠门功夫。在于老夫子的指导下,他不仅掌握了缠门内功吐纳、桩功技法,还认识了许多常用中草药及其医疗方法。多年间,钱鼎文先后在葛桥中心校、铁索桥村校、青峰庙小学等多所学校任教,同时邀请于老夫子驻校指导,共同推进缠门功夫的传播。
钱鼎文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极高的悟性和毅力。他不仅记 录了于老夫子的诸多口诀和心得,还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适合自 己的训练方法。例如,他将传统套路中的“请手提气 ”“挂步挤 手”“退回奇门 ”等动作融入日常练习,通过“功在时时刻刻” 使自己的技艺更加娴熟。于老夫子曾因本门武学未有书经典载而感到遗憾,期望钱鼎文遍访同道,探索渊源,汇集缠门武技成册。遵照师命,钱鼎文通过遍访各地同门完成了《道门缠丝》专著,并在之后继续深入研究中,屡次叨扰唐新知师叔清修,终得融汇众长,深蒙行业专家学者嘉许。
钱鼎文伯父张吉洲和钱鼎文师叔唐新知
桃李满园,薪火相传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钱鼎文陆续收录夏兴富、吕玉斌、杨显 刚、张椿、马义富、何世建、钱顶素、陈绍奎、朱孝辉、罗仕杰、 唐孝志、刘小波、隆朝勇、贺兵、钱义洲、陈刚等传人弟子,并协助师父规范前来拜谒的同门后学的技术标准。钱鼎文还积极参 与走访各地缠丝拳同道,成功联络了川渝地区的众多缠门爱好者。 1998 年底,他与其他几位同仁共同成立了武术协会缠丝拳分会(现为缠丝拳协会前身),推动了这一传统武术的组织化发展。
钱鼎文多次组织或参与各类武术交流活动,旨在促进缠丝拳 的传播与发展。例如,他曾在豆腐坳村小、柏香岭小学、燕山小学等地举办公开演示,吸引了许多武术爱好者的关注。此外,他还通过撰写文章、录制视频等方式,将缠丝拳的精髓通过现代传媒分享给更多人。
钱鼎文与学生徒儿合照
易学在蜀,武学自巴
钱鼎文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深研,不仅在峨眉武术缠丝拳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对中华武术的历史探源颇有全新的发现。
纵观从炎黄蚩尤及其更早的部落斗争,特别是从春秋战国时 期司徒玄空的通臂拳以来。中华武术经历了野蛮血腥生死存亡搏 斗到修身养性文化传承的文明进化。
随着三星堆史前文明的揭示披露,逐渐吹散了伪历史蒙在巴 蜀上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之迷雾。事实上,从上古阆中伏 羲画卦,及广成黄帝彭祖论养生,长秋山脉炎帝作连山易,商末 时期周文王解易,到汉代胡安、赵宾,成都严君平、郫县扬雄,南川郭氏家族,杨由、任熙,晋代的范长生,南朝的卫元嵩,唐 代何妥、袁天罡、赵蕤、李鼎祚,前后蜀彭晓,两宋潼南陈抟、仁寿龙昌期、阆中陈渐,合州周敦颐,成都吕陶、涪陵程正叔,广元黄裳,邛崃张行成、蒲江魏了翁,元代资州黄泽、三台赵采, 明代梁平-万州来知德等,皆中华文化核心易学思想集大成之鸿儒大家。因为有他们,巴蜀易理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一直是华夏学术思想的中心主流,无怪乎伊川先生感慨惊叹不已,发出“易学在蜀”之概述。兼之蜀地自古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农牧蚕桑耕作历史悠远,道家内丹修炼经络养生等成熟发展等,都为后世峨眉道人演绎的内家武学奠定了必须的理论基础。
钱鼎文研究表明,古代巴人勇猛善战,古老的巴人武舞受川 东土著巫医祝由及峨眉通臂拳和后来萌生于川西鹤鸣山的道教影响深远。据考战国时期角力搏斗就在川东一带盛行。秦汉时期巴人舞蹈进入宫廷,这是武术套路的雏形。古代巴人还创造出了修炼内功的“导引行气术”。
通臂拳受两宋潼南崇龛希夷先生扶摇子陈抟、合州通判濂溪 先生周敦颐、涪陵北岸伊川先生程正叔等理学大师太极阴阳学说 的影响,逐渐分流为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火龙拳系列(峨 眉道家经脉学说认为背部督脉等诸阳火龙经在人体具有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火龙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法门为火龙功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后来,通臂拳技击思想被少林系列武术吸纳,极大地丰富了少林武学。
火龙通背内攻武学在峨眉道门内部亦称火龙功或火龙拳,历 代修炼火龙功的佼佼者被尊为火龙子或火龙真人。元末明初张三 丰即是跟从某一代火龙真人修炼了通背火龙拳而后开创武当山一派武学的,但依然大多在内部出家弟子中秘传。
峨眉火龙通背法门传到唐顺之时,因会试三甲并在兵部见过 大世面的唐顺之,不像一般武林人士一样自神其技自秘其术,而 是以歌谣的形式广泛宣传之。一时间不得了了,中华武术因而迎 来了一个爆发期。纵观当今流行的各大武术拳种,除个别挂靠到 更早的历史名人膝下以外,大多只能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历史。
唐顺之潜修十余年后,因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朝廷重新任命 他为凤阳巡抚督导戚继光等人的抗倭斗争。戚继光经典论述《纪 效新书》描绘了唐顺之向他传授峨眉武技的细节,并在其中军近 卫营八百兵勇的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功夫而成“(明)太祖 长拳三十二式 ”以及鸳鸯阵法的实战教学。戚家军转战南北期间,峨眉武术在军地交流或官兵转业退伍过程中被撒播到江浙闽粤及 中原北方各地而成通背拳或通背缠拳。
此外,钱鼎文还深入研究了后期川东道门武术向外扩展的几 条脉络。清朝时期皇家信奉佛教,前朝倍受尊崇的道门武技不堪 冷落而大多聚集民族英雄圣地抗元福地合州钓鱼城一带形成反清复明组织,并在各地搭建了“五花八叶”等分支机构。其武术在民间一般叫火龙拳、巴子拳、缠丝拳、八卦拳、点易拳、及僧、岳、赵、杜、洪、化、字、会等武术。
期间有癞道人将巴子拳传与北方吴钟等而成八极拳。稍后有 盘山道长将八卦拳传与董海川而在北方形成八卦掌。再后有徐矮 师将道门八卦拳的另一种风格通过杜兴武传到北方而成自然门功 夫。兼之前述张三丰和唐顺之传出去的峨眉武术,以及更早期深度影响少林武术的通臂拳,中国武术一条很清晰的发展脉络跃然 纸上,那就是“武学自巴”。
继程正叔经过师承周濂溪先生深研易理发出“易学在蜀”宏 声,钱鼎文通过拜谒于天沛夫子修炼火龙缠丝得到“武学自巴” 豪论,无疑是探索中国武术史的一条全新思路。
三、缠丝拳的发展现状与社会影响
2009 年,缠丝拳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Ⅵ—4),成为市级代表性项目之一。这背后离不开钱鼎文自 1990 年以来的努力。他遍访同门、整理史料,积极推动非遗申报工作,最终让这项古老武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年来,钱鼎文主持的缠丝拳艺研究会在优化提炼拳械功 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针对成都峨眉道院同行提出民间版老 架缠丝拳“ 内家特点不明,螺旋缠绕韵味不足 ”等问题,研究会对内功内劲进行了系统完善,并在套路前面增加了“请手提 气、退回奇门、左挂挤手、右挂挤手、沉气贯劲 ”等五式,以及末尾的“导气归田 ”。此外,研究会还汇总了此前二十年搜 集的缠门祖师黄益川、杨维善留传的拳械功法,进一步丰富了 “荣昌缠丝拳 ”的内容,使其升级为“ 巴渝缠丝拳 ”。
为了便于初学者学习,钱鼎文将缠丝拳的传统套路规范为 二十式,段位制套路规范为六十四式,既保留了应有的动作要领 又降低了学习难度。这一举措得到了广泛好评,许多爱好者因此受益匪浅。
除了徒手套路外,缠丝拳还拥有丰富的器械体系,包括七星剑、追风剑、白猿剑、鸳鸯剑、无极单刀、五行棍、三栏棍、双头枪、缠闭枪、双锏、鞭杆等。钱鼎文及其团队对这些器械套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市区各级武术大赛中展示,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四、社会实践活动:全民健身与志愿者推广
作为荣昌区武术协会副秘书长和缠丝拳协会创建者,钱 鼎文不仅致力于技术层面的研究,还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活 动的推广。他通过重庆志愿服务平台宣传巴渝缠丝拳,组建 了“重庆市缠丝拳宣传推广教练员支队 ”和“ 巴渝缠丝拳宣 传推广教练员服务队 ”,吸引了大批热心人士加盟。由他担 任主教的缠丝拳会馆,帮助各地志愿者迅速成长为优秀的缠 丝拳教练员,为全民健身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鼎文特别重视青少年群体的培养,经常走进中小学校园, 为学生们讲解缠丝拳的历史文化与健身价值,并带领他们体验基本动作。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受师生喜爱,也激发了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武术的兴趣。
2015 年暑期,中共荣昌区委宣传部组织的“美丽荣昌 ”系 列宣传活动之一——“重庆市非遗文化缠丝拳艺宣传教练员志愿 者培训 ”顺利开展,来自各地的爱心志愿者通过努力学习和艰辛 训练,系统了解了缠丝拳的历史沿革、拳理拳法、内功基础、常规器械、初级缠丝拳六十四式及其基本拆解技法。
在社区层面,钱鼎文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免费公开课、公益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还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如今,这些志愿者带着对荣昌的美好印象、强身健体的美好憧憬以及宣传推广巴渝非遗文化的神圣使命,活跃在全球各地。其中不乏在非洲孔子学院执教的陈晓燕女士、在欧洲汽配公司工作的张奥娜教练、国内各省拓展业务的叶成忠先生、 全国各地开班授徒的杨显刚拳师,还有本地多所中小学校的体 育教师和多家公司企业的管理人员等。
五:数字化与国际化:互联网+荣昌武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钱鼎文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微信、QQ、社区论坛、百度贴吧等现代网络宣传交互手段,做好“互联网+荣昌武术 ”的大文章。他创建并公布了荣昌区武术协会的工作群号,要求区内各武术健身分会站点场馆人员保持联系,逐步实现各种通知信息主要在群内发布回收。
此外,他还成功开辟了百度贴吧“荣昌武术”、“巴渝缠丝拳”、“缠丝拳会馆”等信息交流平台,期待大家登录注册并积极建言献策。身为体育教师和计算机教师的钱鼎文利用自身技术和工作优势,在上千个省级、地市级、区县级行政单位,数百所国内大学以及部分国外知名大学的公共信息平台上创建了“荣昌缠丝拳”的对外宣传窗口,使得荣昌缠丝的名号和身影能在世界每一个地方呈现。
2016年,在重庆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领导下,由钱鼎文主 笔的《巴渝武术段位制系列教材之巴渝缠丝拳篇》顺利结稿,并在多所中小学校的进行实验教学和专项课题研究获得可行性 结题论证。随后通过缠丝拳会馆的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 近十年的试点性社区全民健身活动成果,并在多批次的宣传推 广志愿者教学培训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经验。
随着多届宣传推广志愿者培训及缠丝拳会馆系列活动在各 地全民健身活动的展开,作为中国武术协会资深会员,武术散 打教练员、裁判员,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健身气功教练员、裁判员,地方武术协会主要领导成员,武术六段的钱鼎 文,逐渐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钱鼎文先后两届荣获荣昌 县委县府授予的“优秀教师”称号和一届团县委“新长征突击 手 ”称号。2017年和2018年,钱鼎文都受到荣昌区体育局推荐被重庆市文明委、体育局评为群众身边“最美好体育人”。
六、未来展望:文化自信与品牌塑造
随着现代人对健康需求的增长,缠丝拳的内功修炼逐渐受 到关注。钱鼎文表示,未来计划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拳法,开发青少年培训课程,让缠丝拳真正“动起来 ”“传下去 ”。他希望通过文化交流与赛事进一步拓展国际传播潜力,将缠丝拳带入更多国际武坛。此外,他还希望依托重庆、合川等地的“武术祖庭”资源,打造武术主题旅游线路,结合汉服文化、非遗体验等吸引游客。
缠丝拳作为巴渝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武术,不仅是防身之 术,更是调和身心的养生之道。从古代峨眉通臂拳的分化,到现代钱鼎文等人的不懈努力,缠丝拳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多重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古老的武术将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 ”的重要载体。
钱鼎文的故事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缩影。他以三十余载坚 持守护文化的根脉,用双创思维激活非遗的生命力,让峨眉缠 丝拳从村野走向国际,从历史照进未来。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武术家的执着,更是新时代文化传承者的智慧与 担当。
钱鼎文用一生的时间守护并推广缠丝拳,他的故事激励着 无数后来者继续前行,让中华武学的精神薪火相传,永续辉煌。无论是技艺的精进,还是文化的传播,缠丝拳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范。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保护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共同努力!
经研究决定,同意钱鼎文同志申报并加入“全国首批智库专家”团队。智库人才是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参与者,他们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维,为国家和政府提供科学、客观、可行的政策建议。同样智库人才是理论创新和思想引领的先行者,他们以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批判的精神,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相关领导单位一再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就要求我们各文化领导单位要加大对各智库人才的发掘投入力度,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智库专家之间、智库与政府部门之间、智库与企业之间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