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和平第三届不止音乐会现场 ©Greenpeace


说起气候行动、环保议题,人们总能感受到一种若有似无的沉重责任感,然后一股脑地加上“伟大的”、“无私的”、“全人类的”这样宏大的前置形容词。然而,环境保护与气候行动远不止是守护自然的长远愿景,更是对自己专业的坚持、跨界创新的探索,以及对身边最朴实生活与生计的关心与保护,是人们在不确定中对安全感的渴望。

在刚刚过去的绿色和平第三届“不止音乐会”的现场,我们和大家分享了三位环境先锋的故事,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环境议题或有趣、或专业、或创新的不同侧面。而行业不同、性格各异的他们却都在访谈中,说过类似这样一句话——“其实我也没做什么”。

对三位环境先锋而言,跨界与环境议题相遇,不过是偶然;为解决环境问题尽己所能,也只是选择了自己认为对的、自己喜欢的、且自己有能力去做的事。



翟博文/ 戏剧X气候

争取必然:对气候未来的失落,不代表一事不做

对于未来和气候与环境议题,戏剧导演翟博文的态度是偏悲观的,“毕竟发生的破坏,这个东西已经很难去扭转了”,但这样的态度并不妨碍她将目光和创作重心投向真实的人与生活。

“我发现我还是更喜欢从真实的生活中去挖掘一些故事,”当聊到自己的创作时,翟博文的眼神里总是带着光,在片刻的思考后,她继续说,“我要做的作品应该更关注于当下,一定要跟台下的观众们产生连接,这个是我现在对作品比较坚持的一点。”

连接是很多元的:有时是经历的同频,有时是情感的共振。对于什么是她想要的连接感,翟博文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我希望能够给观众的心里埋下一个种子。”不管观众们当下是否认同、喜欢,又或者在走出剧场后还在生气、咒骂,这颗种子都在激发观众的感受,给他们带来持续的反思和探讨。这是她追求的连接。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洞察生活、挖掘故事的本能,让她在听到气候风险话题与互动剧场的组合可能时,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找我来做这个创作呢?” 可以说,《角色》这部气候风险主题互动剧场作品的诞生虽源于一场偶然间的对话,但却因为翟博文的直言争取而成为了必然

气候变化,是一个宏达而抽象的话题。如何将它直观地呈现在剧场中,无疑是个难题。但好在“它是与人有关的,”翟博文说,“只要跟人有关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在剧场里尝试很多事情,去建立这种联系。”从搜寻大量有关气候风险的知识和新闻,到认真了解气候公正与气候脆弱人群,“那些没有被听见的声音”在《角色》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翟博文在绿色和平第三届不止音乐会现场 ©Greenpeace

聊到创作过程中的趣事,翟博文讲起了她当时看到的一则社会新闻:因为暴雨,某建筑工地工人居住的临时集成房屋,被冲到了河里。一想到“亲手建造着高楼大厦的人,自己的住所却不堪一击地被冲走”,翟博文就觉得自己被一股巨大的荒谬感包围着。于是,她把这荒诞的画面融入了《角色》。

在很多观众眼中,《角色》不论是从气候议题的选择上,还是从互动剧场的形式上,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比较先锋的作品了。然而,在翟博文的眼里,它依然有不小的突破空间。翟博文希望下一部作品还能再大胆一些,也许是在不断注水的泳池里开一场国际气候谈判,对比风雨交加与高谈阔论,让风险的紧迫感和博弈的拉扯感充斥在这方寸之间。

总之,我们可以去“打破一点剧场的边界”,也可以不断找寻更多行动的新可能



张朝晖/ 科研X海洋

尽其当然:海洋保护也成了我的主旋律

1998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张朝晖,就一头扎进了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一干就是7年。2005年,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的他,迎来了一项看似平常的《山东省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发展规划》编制的工作。不成想,当这份工作走向尾声——专家评审时,众人却发现因为海洋保护领域人才的空缺,竟然无法凑齐5名从事海洋保护区的专家人选。“那既然做海洋保护区的人少,不如我来做这个吧。”于是,这么一个措手不及的情况,将张朝晖机缘巧合地引向了推动海洋保护的“航道”。

彼时,鲜少有人知道什么是海洋保护区,他也不例外。说起那时的自己,张朝晖腼腆笑道,“2005年刚接手的时候,我连海洋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都分不清楚,那能怎么办,就学啊,一边干一边学”。后来又有了国家和省厅有关部门领导的帮助,就这样,他算是正式入了海洋保护的大门。

二十年的时间里,最难的莫过于去说服当地政府、当地居民接受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生态价值与经济收益的例子,张朝晖自己也记不住到底讲了多少遍。就是凭着耐心和一股韧劲儿,他和伙伴们一起慢慢地填补着中国海洋保护的空白。从早期的“抢救性保护”、日夜与开发“抢地盘”,到2012年生态文明理念萌发,再到2015年后海洋保护与修复得到明显重视,以及2018年机构改革后开始部署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系统性保护”,可以说,张朝晖亲历并见证了中国海洋保护事业一次又一次的成长和飞跃。


△工作中的张朝晖 ©张朝晖

2020年,当得知山东长岛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需要支持时,他和团队尽己所能投身其中,从调查研究、材料修编、方案制订到科普宣传,基本上“创建工作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也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同样在关注中国海洋保护区建设的绿色和平海洋项目组。聊起最初的见面,“干事儿爽利,快言快语,很有干劲儿”是他对绿色和平小伙伴的印象。

对于和国际非营利机构的合作,张朝晖是一直保持着开放态度的。他说,“关注海洋保护的人,还是太少了。和更多国际机构开展海洋保护有关的合作,是可以帮助更多人了解这个事儿的。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同时,长岛在创建国家公园的实际工作中,仍然需要解决很多实际的海洋社区问题和细化管控措施工作,张朝晖希望国际机构带来的国外优秀保护区理念和实践,可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来保证国家公园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突出全民共享的属性。

着眼于中国海洋保护事业的未来,张朝晖也有自己的期待:他一希望继续加强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关键物种的调查和观测研究,毕竟科学认知是海洋保护的关键和基础;二希望能够加大对海洋保护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让这个行业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希望见到更多的国际合作,因为海洋之间是连通的,只有各国联合保护,才能真正凸显海洋保护的成效。

尽管挑战依然存在,困难此起彼伏,但已经55岁的张朝晖始终坚信,“海洋保护,一定是个主旋律。



郑颖/ 女性X能源

忙时井然:独立的声音也可以充满保护的力量

郑颖,是一位在能源研究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女性,同时,她也是一个满腹情怀的热血姑娘。“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和“希望为这个蓝色星球做点贡献”的想法贯穿了她的学生时代,同时也引领她选择了环境污染治理专业。

从最初的污染治理,走向现在的能源绿色转型,是一段半长不短的道路,每个转折点都可以说是巧合与规划的浪漫磨合。2020年,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让郑颖感知到,低碳转型将成为中国与全球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道路之一,而制造业与能源产业的转型将成为实现目标的核心。她意识到,这也是她的职业发展新机遇,她希望自己的知识与观点可以帮助推动行业更快更好地完成绿色转型。

短短数行字,让跨圈转行看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从生产端到消费端,从不同企业的发展特性到国际政策解读,这其中难啃的庞杂知识和挑战数不胜数,要做到学习、反思与选择更是难上加难。但郑颖都在尝试,并且帮助不少企业解决了实际的挑战。她说,“可能是因为我的个人性格吧。以前留学时看到的不公,让我比一般人更迫切地希望中国发展的好,然后自己也能为此做点儿什么”。

从郑颖果断利落的表达中,我们能看到她思维的清晰与独立。这一点在她的个人公众号《CEEE独立研究与思考》中亦得到了证实。聊起做这个公众号的初心,郑颖说,“我想要保持我表达的中立性和客观性,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形成自己独立的观察与观点”。所以再繁忙,她依然保持着公众号的内容更新,因为她仍不断在思考。而在任何行业中,当交织了立场、身份、利益之后,保持独立思考与中立表达都是件有挑战也有意义的事情。


△郑颖在绿色和平第三届不止音乐会现场 ©Greenpeace

似乎,郑颖总是在向大众认知中的“难点”发起挑战,比如对国内外政策的分析与解读。她认为,“研究国际规则与政策,不是为了跟随对方,而是通过理性分析对比对方的逻辑目标与中国的发展现状,找到彼此对绿色规则认识不统一的原因,然后尝试想办法化解。”她试图打破的是很多人在应对国际规则时的被动,和“万事只有一种解题思路、一个正确答案”的惯性思维。郑颖相信,只要大家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那么就一定可以找到一个满足多方实际情况、求同存异的衔接方式。

身为从事能源研究的年轻女性,郑颖总是难免遇到一些对她个人阅历与思考方式的质疑。但这些并没有让她停止发声,她也不希望其他年轻人或女性因此而停下自己前行的脚步。于是,她组织了能源圈的女性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分享让更多职场女性得以在工作与生活中探寻自我,在彼此的经验与关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通路。

同时,她也鼓励同行的年轻研究者们去表达自己的分析与观点,不要因为自己的年龄和阅历而怯步。不论性别,不论长幼,都会为能源研究领域带来不一样的独特视角

敢于为绿色发展发声的人越多,我们通向未来的路就越宽阔。


争取必然、尽其当然、忙时井然,他们与环境议题的相遇都源于一次次巧合。当这些巧合与自己的热爱、专业、甚至勇气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时,颇具启发性的跨界合作及创新应势而生。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各有方向,不知何时会与气候行动、环保议题产生若干个交织点。当我们以自身的热爱与创新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增色,每个交会都能散发独特的光芒,每个人都会“成为改变的一部分”,一起迎来美好的必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