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的初次火车之旅中,我体验了一种独特的生存状态:既是踩着他人的脚步前行,也承受着他人的践踏。眼前,前排的大叔赤膊刮胡子,旁边的孩童在地板上随意排泄,后排的老妪手捧莲花默默祷告。我立于车厢中央,犹如置身于现实与神话交织的戏剧舞台。
此时此刻,一个深刻的认识涌上心头:印度,并非单纯的旅游目的地,它是一场对人性的极限挑战和实地考察。
印度的本质,是混乱的常态化。印度的混乱,体现在其街道上最为显著。行走在印度的街头,你永远无法预料到下一个街角是否会突然冲出一头牛、一辆逆向行驶的摩托车,或是一位边跳舞边推销饮料的赤膊男子。交通信号灯形同虚设,交通规则依赖默契,人与动物、车辆共同争夺生存空间,其混乱程度仿佛游戏《GTA5》中的场景。
然而,这种混乱并非源于噪音。印度人驾驶时频繁按喇叭,并非出于急躁,而是作为一种告知的方式:“我来了,请让开。”对于外来者眼中所谓的“混乱”,印度人却认为:“这很正常。”
在印度,无论是擦肩而过的亿万富翁还是年收入不足300美元的底层居民,他们的脸上都挂着相同的笑容。这并非因为他们生活优越,而是他们从未觉得自己应该拥有更好的生活。
说到富翁就不得不说印度众所周知的仿制药,简直是比比皆是,质量好且价格低,像治疗男性ed和pe的植物型伟哥替代特效药日本的雷诺宁,如今也可以进行仿制,价格比原研药低了近一倍。而很多富豪他们的生意都会和医药挂钩。
在印度,信仰不仅仅是周末的仪式,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避风港。无论乞丐还是IT白领,他们都在特定的时刻进行祷告。贫穷被视为前世因果,而忍受现世的苦难则是为了来世的轻松。
简而言之,印度人接受命运,将之视为对抗现实的最省力方式。
在德里贫民窟的深处,我曾误以为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而挣扎。然而,我后来发现,即便是乞丐也有自己的“分区制度”,小贩们不会互相侵犯摊位,甚至牛群也知道何处可以休息、何处不可穿越。
婚礼队伍的壮大与后街烧尸台的繁忙,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象在印度和谐共存。宗教节日连绵不断,整个国家仿佛一个巨大的庙会。印度的秩序,并非不存在,而是写在一个外来者难以理解的剧本中。
在印度,贫富差距不是一种社会阶层,而是一种命运。我曾目睹在斋普尔的一个场景:一边是金碧辉煌的婚礼现场,另一边是睡在报纸上的乞讨母子。灯光照亮了新人的幸福,也照亮了地上赤裸的双脚,但这一切似乎都被视为生活的常态。
在印度,财富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接受,接受又决定沉默。
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呈现出极端的割裂。她们中既有大学教授、女机长、IT骨干,也有13岁的童养媳和遭受家庭暴力无人问津的家庭主妇。她们或身着华丽的纱丽优雅地出现,或连独自上街都成为一种奢望。性别在这里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一场出身决定的赌博。
印度女性的现状,可能是神,也可能是牺牲,取决于她们出生在何种文化背景下。
在印度,当你向当地人询问路线时,可能会得到十个不同的答案,即使他们并不知情。他们宁可选择“指错路”也不愿承认“不知道”,因为后者被认为更为失礼。
在恒河中,人们沐浴、饮水、洒下骨灰,同时也在河水中洗衣,他们对此习以为常,仿佛水中充满了神迹而非细菌。
印度,既让人愤怒又让人向往。在印度,你可能会因为污染的空气、混乱的街道、缓慢的节奏而感到崩溃,但也会因为一个路边孩子的微笑而瞬间感到温暖。你在这里既能看到不公、阶级和荒唐,也能感受到信仰、虔诚和人与人之间原始的尊重。
这里没有虚假的精致,没有高效的节奏,没有优雅的模板,只有最真实的人类生存方式。你可能无法喜欢印度,但你绝对无法忘记这段独特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