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特工的开国中将刘少文,曾遭遇遭部下出卖,最终安全脱险,他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当时发生了什么?
刘少文,1905年出生于河南信阳的一户普通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为深化对革命理论的理解,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
学成归国后,刘少文参加革命,先后担任苏联共产党代表团翻译、中共中央翻译科科长等职务,在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刘少文赴上海担任八路军驻沪办事处的秘书长,构建起多条隐秘的交通网络,源源不断地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输送着紧缺的物资与至关重要的情报,成为抗战后方不可或缺的坚强后盾。
1940年,香港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下,爱国志士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刘少文精心策划,动员各方力量,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最终,成功地将800余名爱国人士安全转移至安全地带。
解放战争时期,刘少文以“张明”为化名,担任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秘密领导着情报工作。他的得力助手赵平,作为资深地下交通员,为刘少文提供诸多关键情报,深得信任。
为了更加隐蔽地执行任务,刘少文在上海的金陵东路开设一家名为“天兴粮食行”的商铺,作为掩护身份的场所。
因思念双亲之情深切,在一次前往浙江采购物资时,赵平表达希望顺道探望家人的愿望。刘少文深知这份思乡之情,便批准他的请求,但不忘再三叮咛,要他保持警惕,行事低调,以免暴露身份。
赵平携妻子沙平回到久违的家乡,久别重逢的喜悦与乡亲们的热情接待让他一时之间有些忘乎所以,加之他对外以上海商人的身份示人,出手阔绰。
在余姚这个小地方,这样一位突然出现的慷慨商人自然引起当地特务的注意。不幸的是,在一次外出访友途中,赵平夫妇被特务拦截带走审讯,一场危机悄然降临。
赵平受过严格的训练,能够在酷刑之下保持沉默,可他的妻子沙平却在恐惧与压力下透露一些关键信息,包括她与赵平经常与一个叫“张明”的人秘密接触。这个线索让特务意识到,“张明”很可能是赵平的上线,甚至可能是一条更大的“鱼”。
与此同时,远在上海的刘少文已经察觉到赵平可能遭遇的不测,深知赵平的行事风格,当约定的时间一再推迟,他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
为保护更多的同志不受牵连,刘少文果断地启动转移计划,首要目标便是与赵平联系最为紧密的地下人员郑才和熊志华。6月20日晚,上海街头大雨倾盆,刘少文背着工具袋、身着破旧工作服,前往“天兴粮食行”与郑才、熊志华接头,传递经费安排他们的撤离。
进入店内,刘少文迅速将钱款交给熊志华,示意他们即刻离开上海,转身欲走。熊志华却告知他,“老唐”已至,正在二楼等候商议要事。
“老唐”,这位负责国外情报的地下交通员,其上海之行必然携带着重要情报,刘少文闻言,立即上楼与“老唐”会合。
就在此时,十余名特务持枪闯入店内,熊志华为警示刘少文,故意制造喧哗。刘少文察觉到危机,将情报吞入口中,走到二楼窗边的水管处,装作修理。
特务们冲上二楼,看到这个外地口音、身着工作服的男子正在熟练地修理水管,与赵平夫妇所描述的西装革履的“张明”大相径庭,一时犹豫不决。
此时,三楼一户居民因楼下喧闹大声抱怨,特务们闻声冲上三楼盘问,趁此机会,刘少文从二楼跳下。楼下的看门人误以为他是小偷,欲加阻拦,刘少文灵机一动,装出凶相,用上海话厉声斥责,看门人被吓得不敢言语。
在跳楼过程中腿部受伤,刘少文强忍剧痛,一拐一瘸地跑到街头,叫了一辆人力车,中途又换乘另一辆,迅速消失,成功化险为夷。
在上海解放前夕,刘少文与地下党紧密配合,通过精心策划的通讯联络,为解放军制定详尽周密的解放计划,为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和平解放作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文先后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军管会轻工业处处长、华东纺织工业部部长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经济繁荣贡献智慧。
此后,刘少文的职业生涯继续辉煌,于1955年荣获中将军衔,成为我军高级将领之一。晚年,刘少文努力培养新一代的革命接班人,将毕生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后来者。1987年,刘少文在北京安详辞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