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介绍的是一位胶东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周琬”,生活在明末清初,籍贯为河南商丘,与胶东半岛的主要交集为:曾在“莱州营”担任武官,并与“于七”的盟友有过交战。
根据清代《商丘县志》的记载,周琬出身于一个科举世家,其祖父周士朴系明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在崇祯年间曾担任过工部尚书;其父亲周业熙也有举人的功名。倘若在承平年代,周琬多半也会承袭读书之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文官之路。但在崇祯末期的战乱中,商丘被李自成所部攻陷,周琬的祖父和父母均选择为明朝殉难。有可能是受战火涂炭的刺激,周琬弃笔提枪,最终成为了一名武官。
清顺治九年,周琬考取武进士,从而踏入仕途。起初,他曾被派往广东担任镇标旗鼓守备,并展示出相应的军事才能。但该职务后来不知为何被清廷裁撤,周琬随即被调回北方,先任天津右营守备,后升任山东莱州营都司。(注:清代《掖县志》虽提及周琬,但内容十分简略,并将其籍贯标注为“江南”,职务标注为“守备”,与《商丘县志》皆有出入。文中周琬籍贯和官职信息采用《商丘县志》之说。)
周琬来到莱州上任大约是在顺治末期,不久之后,栖霞人于七便以锯齿牙山为大本营第二次举兵抗清,他在胶东各州县的盟友随即陆续响应,主要活跃在平度州一带的“李帽子”就是其中之一。(注:有的资料写作“李貓子”,在小说《于七的军师》中,笔者也提及此人,将其姓名写作“李茂”,设定为明朝莱州卫军户后裔。)
平度与莱州(掖县)南北相邻,在明清时期,平度州又系莱州府的辖区。因此,“李帽子”所部在平度地界的活动,也牵动了莱州方面的神经。周琬作为莱州营的武官,在此期间就奉调出征,与“李帽子”交过手。
按照《商丘县志》的说法,周琬率军先后在“夏计店”“徐里”“蓝坻”等地(具体对应现在哪些地方暂未考证)战胜“李帽子”,“于七遂遁去”。
乍得一看,似乎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周琬在镇压于七起义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但商丘毕竟远离胶东,当地县志修纂者获取的并非第一手资料,加之又有“为尊者讳”的情节,因此上述内容其实并不准确。
参考《平度州志》和《即墨县志》等资料,当时负责征讨“李貓子”的清军主将为即墨营参将刘国玉,双方交战的主要地点为平度州东部的“朱毛城”(又称“康王城”,即现平度市古岘镇地界上的“即墨故城”,小说《于七的军师》对这段故事也有描述)。莱州营方面的周琬可能的确参与过与“李貓子”的战事,但绝非主力。否则,《掖县志》也不会对此只字不提。
此后,周琬的一位老上司前往广东主持军政,他认为前者是可用之才,便上奏朝廷,将周琬从莱州营调到自己身边。重回广东的周琬,虽然也取得若干功绩,但官职并未有太大提升,最终以潮州镇游击的身份告老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