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第39届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西安高新一中实验中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由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团省委、省妇联共同主办,省青少中心、省青科教协和西安高新一中实验中学联合承办,吸引了来自全省11个市(区)的400余名师生携388项科创成果同场竞技,在思维碰撞中点燃科技梦想。
西安高新一中实验中学成功承办此次大赛,与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丰硕成果、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硬件设施、丰富的科创课程等诸多突出优势密不可分。五年来,学校学子在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累计斩获信息科创奖项913项次,且获奖数量逐年攀升:3位同学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优秀奖,5位同学获得陕西省创新潜力奖并入围萌芽赛道全国总决赛。2024年度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CSP-S(陕西省)第二轮复赛共16位同学获奖,其中一等奖6人,二等奖10人。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中,获得二等奖1人,三等奖3人。3位同学获得第19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银奖,5位同学登上国际舞台,在国际工程科学与技术大赛中勇夺两枚银牌。本届大赛学校共有7项作品入围参赛,选题横跨生态环保、文化传承、城市治理、工业质检等多个领域,紧扣当下主流应用技术以及社会热点,部分作品已初步具备市场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西安高新一中实验中学始终秉持“为时创新,人尽其才”的校训,坚持“有德性、厚基础、会合作、敢担当、善创新”的育人目标,开发并不断丰富了志远课程体系,共储备“志远”校本课程419门,将数学、信息、科技、美学融合,依托秦岭地理、生态、人文的资源,形成了科技创新课程、运动健康课程、秦岭特色课程和体验数学课程“一体四基地”,为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发展需求和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和舞台,努力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文理兼通、品德与学识同步卓越”的祖国栋梁之材。
创新始终是学校的主色调和办学主弦律,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课程教学,拥有完备的未来科创中心和雄厚的教师团队。开设45门科创课程,配备 8 名信息技术老师、竞赛教练,他们都曾参与指导学生在全国、省市区比赛中获奖。同时,针对信息技术、机器人、编程、创新发明等领域比赛,学校还聘请了13位行业背景深厚、项目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教练为学生服务,构建起了一支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学校坚信,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科教融合,能够为学生打开探索世界、创造未来的大门。
未来科创中心拥有独立的教学楼,配备四层 13 类专业化科创部室,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等前沿领域。其中,二层的 STEAM 未来创新工场以 “跨学科融合” 为核心,设置多种场景让学生在 “做中学” 孵化创新思维;三层的 AI 智算未来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打造多个真实场景锤炼学生数据驱动型问题解决能力;四层的探索未来工程智造基地,学生从木工榫卯实践起步,逐步构建航天工程思维,最终实现无人机集群控制下的三维空间精准操控。
在教学方式上,学校构建多种项目式学习,落实体验式学习、沉浸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以STEM跨学科科创空间为例,构建的 STEM教室是学校践行“学科融合、实践育人”理念的核心平台,配备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电子传感器、编程工具等先进设备,打造“设计-创造-优化”一体化的学习环境。教室以真实问题为起点,通过项目制学习(PBL),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技术应用、工程设计与数学分析中寻找解决方案,培养系统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课程以“生活发明”与“实用改造”为切入点,开设“未来空间站”、“海边塔台”、“绿色屋顶”、“会动的房子”等主题课程,打破数学、物理、信息、生物、艺术、语文等学科壁垒,设计轻量化创新课题。
在教学途径上,学校经常邀请两院院士、著名科学家和高校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如邀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教授,邀请中国工程院杨绍卿院士、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教授,邀请西北工业大学李华星教授、李铁虎教授,邀请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高垒教授等,讲解我国科技发展成就,解读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培植科技创新的胚芽,形成科技创新的生长点。聘任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教授担任科学副校长。
学校自主搭建一站式AI教育平台——“图灵实验室”,深度融合信息竞赛、科创实践与STEAM教育三个模块,搭载国际领先的大语言模型,为师生提供智能问答、跨学科项目开发等创新功能。平台上线已近一年,已支持2000+次学生深度学习交互,开发多个AI融合教学课例,成为师生教与学的“智慧伙伴”。目前平台已接入DeepSeek R1大模型,为教学、学习和教研的开展提供了更完善的帮助。
未来,西安高新一中实验中学将持续深化智慧校园建设,实施校园智慧化升级,推动“AI+教育”融合向纵深发展,形成科技加特色办学模式,充分发挥高新区科技优势,为拔尖创新人才铺设早期成长之路。
(高新融媒记者 于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