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吴枫 摄影报道

肺部健康检查日益普及的今天,肺小结节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心病”和“不定时炸弹”——肺小结节多数为良性病变,但有约5%—10%的结节是恶性病变或癌前病变。

发现肺小结节后,切还是不切?传统手术创伤大,观察又怕延误病情,这道难题困扰着无数患者。如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伦旭教授团队带来了新选择:国际首创的“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不用开刀,就能挖出肺小结节。4月27日,川观新闻采访了刘伦旭教授团队。


媒体见面会。医院供图

从“心病”到“安心”,针尖上进行“精准狙击”

54岁的聂女士是首名接受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的患者。2021年,聂女士体检发现右肺有一个小结节,大小约为4mm;2023年,复查显示该结节大小为5mm。“有的医生建议再随访看看,有的医生建议开刀,这个结节就成了我的一块心病。”聂女士说,自发现结节以来,她一直很纠结:不开刀呢,时不时就担心会不会是肺癌;开刀呢,结节毕竟不是很大,要切一大块肺组织,心里又很害怕。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就诊时,聂女士听说有一种专门针对肺小结节、创伤更小的创新术式,找到刘伦旭教授。经过仔细检查,刘伦旭教授团队认为聂女士的肺结节比较小,但形态较为可疑,适合进行“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

2023年10月25日,手术顺利进行。术后,聂女士胸口仅留下一个小得能用创可贴盖住的穿刺针口。病理结果显示,这个让她提心吊胆许久的小结节竟是原位腺癌。

术后1月、3月、1年的复查均无异常,肺功能也未受影响。回忆起手术当天,她仍记忆犹新:“术后三四个小时后,我就轻松地下床去厕所了,在病房里感觉自己状态特别好,就像没生过病一样。”如今一年半过去,手术创口几乎消失不见。

从“切肺叶”到“摘结节”,新术式这样“颠覆”传统

“传统的肺结节手术,无论是开胸手术还是胸腔镜微创手术,都不可避免地要切除一大块肺组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胸外科教授刘伦旭介绍,开胸手术切口长达30厘米,不仅要切开胸壁肌肉,甚至可能要切除或撑断肋骨;胸腔镜手术虽有进步,但体表仍需4厘米左右切口,术后疼痛明显,患者往往第二天才能下床活动。


不同手术切口区别。四川在线记者 吴枫 摄

而“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超级微创是一大特点。手术仅通过穿刺完成,体表只有一个针孔,肺内创口也仅有指甲盖大小。这就好比在不破坏房屋整体结构的前提下,精准拆除了一个有问题的小零件,将对身体的损伤降到了最低。

第二大特点是精准切除。以往的手术是“大块切”,而这项新技术从肺内精准地将结节所在位置掏空切除,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肺组织,可减少95%以上正常肺组织被切除,实现了对肺小结节的精准打击。

恢复快、无影响也是特点之一。术后患者行动自如,几乎感觉不到疼痛,肺功能也不受影响。从外观上看,体表几乎看不到伤口,患者就像没做过手术一样,真正实现了“超微创”。

这项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肺结节患者,究竟哪些人适合“一针挖”?刘伦旭介绍,它适用于1厘米以下以毛玻璃结节为主的情况,对于低度恶性惰性肿瘤、磨玻璃表现为主的早期肺癌和癌前病变,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该技术也没有年龄限制,只要肺结节位置适合穿刺就能尝试。

从实验室到临床,立足“痛点”不懈创新探索

这项创新技术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2023年10月开展首例临床手术前,刘伦旭教授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一系列器械性能的测试和动物实验。团队反复研究、调试器械,在动物身上模拟手术过程,不断优化技术细节,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技术逐渐成熟。

接着,团队申请伦理和临床研究批准,也遇到了合适且愿意尝试的患者。

目前,这一创新术式已完成8例临床应用,均实现肺结节的完整精准切除。术后复查显示,8名患者肺功能相比术前无明显变化,无任何不适,且体表几乎看不到伤口。

虽然初步证明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团队并未满足于此。在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多中心临床研究已经展开。团队希望通过更多临床病例,进一步验证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其成为临床常规诊疗项目,让更多患者受益。

团队预估,未来该技术的总治疗费用与传统微创手术差不多,但患者的体验和治疗效果却要好得多。刘伦旭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这项术式,推广到更多医疗中心,探索根治早期肺癌的新方法,让更多患者摆脱肺结节的困扰,重获健康。


刘伦旭。四川在线记者 吴枫 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