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风光,可能是巴罗萨谷,布面油画,60 x 91厘米
弗莱克斯利,布面油画,59.5 x 90厘米
当一天结束时,木板油画,29 x 39厘米
放牧之乡,巴罗萨谷,布面油画,36 x 59厘米
皮卡迪利山谷,洛夫蒂山山脉,布面油画,37 x 59厘米
《自画像》1996年 布面油画 101x76cm
杨鸣山(1933-2016),著名油画家,澳洲皇家艺术学院院士。生于莫斯科,父亲为山东人,母亲为俄罗斯人。6岁随父回国,1953年考入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师从留法画家吕斯百,奠定扎实油画基础。毕业后留校任教,1961年调至新疆艺术学院,1979年移居澳大利亚,2016年病逝。晚年将百余件作品捐赠新疆,克拉玛依市为其建立艺术馆。
杨鸣山在甘肃、新疆工作40余年,艺术造诣深厚却长期鲜为人知。著名油画家全山石称其为“埋没于戈壁的明珠”。他的成名源于作品的自然传播与业界口碑,展现了纯粹的艺术生命力。
在澳期间,他三度入围澳洲“达克·莫任”肖像大赛,风景画《月初升》获全国金奖,作品被昆士兰国家美术馆收藏。其成功源于对油画的热爱与天赋,以及对油画本体语言的深刻实践,毕生追求艺术之美,成就“正道沧桑”的艺术人生。
自画像,布面油画,1979年,23 x 18厘米
杨鸣山创作题材广泛,人物、静物、风景皆精,恪守现实主义原则,兼具写实功力与诗意表达。风景画尤为突出,描绘中国西北与澳洲南部的自然风貌——天山、戈壁、田园、街景,或晨光暮色,或流云长风,充满地域特色与高雅格调。
其油画以色彩见长,善于处理色调关系,精准把握光色明暗,尤擅用白色表现微妙变化。笔法亦考究:人物阔笔取形、细笔传神;风景刚柔并济,山水刚劲,云水流畅,点缀的牲畜简练生动,宛若神笔。
此外,他坚持写生,练就敏锐观察力与快速表现力,作品充满生活气息。他亦精通水彩,艺术生涯始终扎根自然,在写生中汲取灵感与乐趣。
杨鸣山用一生诠释了油画艺术的纯粹与崇高,其作品与精神至今熠熠生辉。
芭萝莎山谷的家园,布面油画,37 x 60厘米
海港风景,可能是荷伯特,布面油画,37 x 59厘米
清晨杂务,巴罗萨谷,布面油画,38 x 60厘米
晨间杂务,布面油画,1982 年,39.5 x 49厘米
走向山脉,巴克山,布面油画,29 x 39厘米
澳大利亚风景,布面油画,20 x 29厘米
猎人,布面油画,59.5 x 90厘米
骑马回家,阿德莱德山,布面油画,36 x 50厘米
挤奶时间,阿德莱德山,布面油画,28 x 39厘米
家园,阿德莱德山,布面油画,37 x 49厘米
星期天,芭萝莎,萨,布面油画,32 x 49厘米
墨累河悬崖,布面油画,48 x 91厘米
宁静的早晨,新南威尔士州海岸,布面油画,30.5 x 52厘米
巴罗萨谷的洗衣日,布面油画,37 x 60厘米
通往威廉镇的老路,布面油画,37 x 60厘米
日落,奥尔德盖特,雪松板上油画,12.5 x 13.5厘米
轨道上的马车,艺术家画板上的油画,23 x 34厘米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油画世界」欣赏更多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