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的苍山洱海间,流传着一种镌刻着古老密码的民间艺术——白族甲马纸。这些印满神秘图案的木刻版画,既是白族先民与神灵对话的“通讯录”,更是穿越千年的民俗“活化石”。

神灵的“传真机”:甲马纸的文化基因

甲马纸,白语称“纸符”,起源于南诏时期的原始巫术信仰。不同于藏族的经幡或汉族的门神,甲马以独特的“一神一版”形式存在,至今保留着300余种图案体系,涵盖本主崇拜、自然神灵、生活守护等主题。

匠人用梨木雕刻神像,以松烟墨拓印于土纸上,祭祀后焚烧传递祈愿,形成“刻-印-祭-焚”的完整仪式链。



文化密码解析

1

非遗传承

本主信仰载体

每幅甲马对应特定神灵,如“雪山太子”守护苍山,“水府龙王”司职降雨,折射白族“万物有灵”的宇宙观;

2

非遗传承

生活美学结晶

粗犷的刀法中藏着细腻隐喻——波浪纹象征生生不息,火焰纹代表祛秽净心,几何符号暗合白族建筑中的风水智慧;

3

非遗传承

民族融合见证

甲马中既有白族创世神话《九隆神话》元素,又融合佛教观音、道教八卦符号,成为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交融的“活地图”。

从祭祀到艺术:甲马纸的当代蜕变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甲马的传统功能逐渐弱化,但一群非遗守护者正用创新赋予其新生:

1

数字技术激活古老符号



借鉴甘肃白马文化通过3D投影、AR技术打造沉浸式演艺的经验,大理非遗馆推出“甲马AR互动展”。手机扫描甲马图案,屏幕中即刻跃出三维神像演绎传说故事,让静态版画变成可对话的“数字神灵”。


2

文创设计重构传统美学



年轻设计师将甲马元素解构重组:提取“青龙白虎”纹样制作茶器浮雕,转化“招财童子”图案为盲盒IP,甚至与电竞品牌联名推出“战神甲马”皮肤,让Z世代在游戏中感知传统文化。


3

生态村落的活态传承



周城村建立“甲马合作社”,村民白天务农,夜晚化身非遗讲师。游客可体验从选木、雕刻到拓印的全过程,制成的甲马不再局限于焚烧祭祀,更可作为艺术装置点缀民宿,形成“非遗+研学+旅游”的产业链。


超越边界的对话:甲马文化的现代启示

对比甘肃白马藏族通过《白马盛典》实景剧实现文化破圈,白族甲马的转型之路同样充满启示:


技术赋能≠文化失真:如白马人坚持“数字外衣包裹传统内核”,甲马的创新始终以本主信仰为精神锚点;

社区参与创造可持续性:仿效白马青年返乡参与文化传播的模式,大理建立“甲马创客空间”,吸引95后匠人用短视频记录雕刻过程,单条播放量超200万;



国际表达的在地化参考白马民歌登陆新西兰的经验,甲马艺术展走进巴黎设计周,西方观众通过交互装置理解“东方符咒”背后的生态哲学。

结语

当甲马纸从祭祀台走向美术馆,从山村火塘跃入数字云端,这场传统与创新的对话启示我们:非遗的永生,不在于凝固成博物馆的标本,而在于成为流动在生活中的文化基因。


下次遇见甲马,不妨细品那些凹凸的刻痕——那里藏着白族人对天地的敬畏,也镌刻着文明传承的智慧密码。

来源:拾遗山海涧

编辑:陈丝华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