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大米价格正经历着一轮前所未有的疯涨。当下,一袋 5 公斤装的大米价格已飙升至 4214 日元,折合成人民币超 200 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近乎翻番,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且已连续 14 周呈上涨态势。如此高昂的价格,让众多日本民众直呼吃不消。



面对国内米价的 “天价”,不少日本人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邻国韩国。在韩国,同样 5 公斤一袋的大米价格,仅为日本的一半左右,巨大的价格差使得日本游客纷纷涌入韩国超市抢购大米。如今,在韩国的超市里,日本游客成群结队购买大米的场景屡见不鲜,甚至有人专门搭乘飞机前往韩国,只为背回几袋价格实惠的大米,这一现象着实令人咋舌。

日本米价缘何一路狂飙?去年夏天,异常炎热的天气给日本农业带来沉重打击,水稻严重欠收,大米产量大幅减少,这成为米价上涨的导火索。与此同时,日本地处地震频发带,民众长期处于对地震灾害的担忧之中。去年相关部门发出地震预警后,恐慌情绪迅速蔓延,许多人开始大量囤积大米,导致市场上大米供应短缺,进一步推动了价格的上涨。即便新米上市,前期积累的涨价压力依然难以缓解,价格持续攀升。

为了稳定米价,缓解民众的压力,日本政府采取了一项前所未有的举措 —— 从国家储备中拿出 21 万吨大米投放市场。这一规模的储备粮投放,在日本历史上尚属首次,足见政府稳定米价的决心。然而,现实却给了政府一记沉重的打击。市场对储备米的消化能力有限,再加上供应链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储备米进入市场后,如泥牛入海,对米价的抑制作用微乎其微,米价依旧我行我素地上涨。3 月份的数据显示,大米类食品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高达 9 成多,创下了自 1971 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米价的疯狂上涨,让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感受到了压力。学校食堂首当其冲,以大阪府为例,部分中小学由于难以承受高额的大米采购成本,不得不调整午餐供应方案,将每周提供米饭的次数从原本的三次减少为两次,在不供应米饭的日子里,则用面包来替代主食。学校方面无奈表示,这实在是成本所迫,高昂的米价让学校的餐饮预算捉襟见肘。

对于那些前往韩国购买大米的日本民众来说,这一行为看似能节省开支,但实则也面临诸多困扰。从手续层面来看,跨境购买大米涉及繁琐的检疫流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相关材料,办理各种手续。在口味上,韩国大米与日本大米存在明显差异,长期习惯了日本大米口感的民众,在食用韩国大米时,总觉得难以满足味蕾需求。正如一位日本消费者所言:“大米再便宜,不合口味也没用,毕竟吃饭是为了享受,不能委屈了自己的嘴巴。” 此外,专程前往韩国购买大米,旅途奔波劳累,扛着大米往返更是增添了不少负担,许多人感叹这一趟下来身心俱疲。

不过,也有人认为韩国大米性价比高。即便加上关税,其价格相较于日本本土大米仍具有显著优势。在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不少 “从韩国扛米攻略”,详细介绍通关所需材料、办理手续的流程以及各项费用明细等信息。还有人分享经验称,可以在韩国机场附近的超市一次性购买 30 公斤大米,选择打包托运的方式带回日本,到达日本后再通过信用卡付款,让商家直接将大米送货上门,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这一现象背后,映射出日本深层次的粮食安全问题。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耕地资源有限,在粮食生产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尽管大米的自给率相对较高,但在面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以及市场波动等因素时,其粮食供应体系显得异常脆弱。此次米价暴涨事件,便是对日本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同时,这也凸显了日本人对 “日本制造” 的过度执念。在许多日本人心中,本国生产的大米在品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哪怕价格高昂,他们也更倾向于购买日本产大米。这种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大米市场的供需矛盾,使得日本大米价格长期处于高位。

面对持续高涨的米价,日本政府并非无动于衷。除了投放储备粮,还尝试通过拍卖等多种手段来稳定市场价格,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近期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民众对政府在米价问题上的应对措施表示不满,认为政府反应迟缓,未能及时有效地遏制米价上涨的势头。这表明,日本政府在粮食安全管理方面,亟需探索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以保障国内粮食供应的稳定,维护民众的切身利益。

如今,日本米价高悬不下,让民众忧心忡忡。学校食堂的米饭供应减量,部分民众远赴韩国扛米,而另一部分人则只能无奈接受高价的日本大米。这一事件背后,既有对粮食安全的深深忧虑,也反映出日本民众消费观念的固化。无论如何,粮食作为民生之本,日本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破解大米价格困局,确保民众的 “饭碗” 稳稳当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