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6日中午12时许,伊朗南部霍尔木兹甘省阿巴斯港突然传来一声闷响。
正在码头装卸货物的工人抬头望去,只见沙希德-拉贾伊港方向腾起直径数百米的橙色蘑菇云,
冲击波瞬间席卷周边,20公里外的盖什姆岛居民家中玻璃纷纷碎裂,连50公里外的城市都能感受到地面震动。
这场爆炸威力之强超出所有人预期。
监控画面显示,港口集装箱区先是腾起火光,随后多个集装箱接连爆炸,火焰裹挟着浓烟直冲云霄。
现场救援人员描述,燃烧的化学品释放出刺鼻气味,部分区域因高温融化成玻璃状物质。
伊朗紧急调动全国12个省份的消防力量,甚至出动直升机洒水灭火,但火势仍持续蔓延数小时。
截至4月28日,官方数据已攀升至40人死亡、超1200人受伤,成为伊朗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工业事故之一。
3名在港口工作的中国公民在爆炸中轻微擦伤,中国驻阿巴斯总领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协调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救治。
中东经济咽喉的崩塌
沙希德-拉贾伊港的重要性对于伊朗来讲远超想象。
这个位于霍尔木兹海峡北岸的港口,承担着伊朗50%的贸易量和85%-90%的集装箱运输,年吞吐量超过8800万吨。
港口内不仅有普通货物仓库,还存放着伊朗导弹燃料的关键原料——高氯酸钠。
英国海事安全公司Ambrey的调查显示,一艘伊朗货船3月刚在此卸载了一批高氯酸钠。
这种化学品是制造导弹固体推进剂的核心材料,1000吨高氯酸钠可生产足够260枚中程导弹使用的燃料。
爆炸发生时,这批化学品正存放在港口集装箱区,成为引发连锁反应的“火药桶”。
而这场爆炸引发的港口瘫痪直接冲击伊朗经济。
当天有200艘货轮滞留波斯湾,国际油价跳涨3%,化工品市场因伊朗甲醇断供出现恐慌性抢购。
更严重的是,港口毗邻伊朗革命卫队海军基地,爆炸导致部分军事设施受损,外界猜测伊朗对地区代理人的武器输送可能被迫中断。
以色列的“精准破坏”
在爆炸发生后,伊朗政府迅速锁定真凶。
副议长西拉吉在采访中披露,调查人员发现至少4个不同位置同时爆炸,这种同步性排除了自然事故的可能。
现场残留物检测显示,爆炸中使用了军用级引爆装置,与以色列摩萨德过去针对伊朗核设施的手法如出一辙。
而说起来,以色列与拉贾伊港的恩怨由来已久。
2020年,以色列曾通过网络攻击瘫痪港口计算机系统,导致货物积压数月;2024年,以军空袭伊朗天然气管道,造成47人死亡。
此次爆炸中,为伊朗运输导弹燃料的船只被精准炸毁,而阻止伊朗导弹发展正是以色列的核心战略目标。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节点。
爆炸发生当天,伊朗代表团正在阿曼与美国进行第三轮核谈判,双方已就解除制裁的技术细节达成初步共识。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此前多次放话“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伊朗崛起”,此次事件被视为对美伊谈判的公然破坏。
美伊以三角博弈升级
这一次以色列的动机明显是有双重性的。
在军事上摧毁高氯酸钠储备,可大大延缓伊朗导弹生产周期。
据估算,此次爆炸至少让伊朗导弹库存减少20%,短期内难以恢复对以色列本土的威慑能力。
而在政治上以色列试图通过制造危机,迫使美国放弃与伊朗和解。
美国国务院在爆炸后仅表示“密切关注”,这种沉默被解读为对以色列行动的默许。
但让以没想到的是,伊朗的反应异常强硬。
总统佩泽希齐扬下令成立特别委员会彻查真相,革命卫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
伊朗媒体援引匿名官员的话称,若证实以色列是幕后黑手,可能采取“不对称报复”,包括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发动火箭弹袭击,甚至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而在这场爆炸中,各国的反应也不一样。
俄罗斯紧急派遣飞机协助灭火,中国、沙特等国纷纷表示慰问;以色列则保持沉默,其媒体却高调披露高氯酸钠运输细节,形成微妙呼应。
联合国呼吁各方保持克制,但中东局势已如绷紧的琴弦,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全面冲突。
血火中的中东困局
总的来说,这次爆炸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港口重建至少需要2亿美元,伊朗计划引入中俄技术支持,但修复关键基础设施可能耗时数月。
更严峻的是,爆炸暴露了伊朗在危险品管理上的漏洞——高氯酸钠本应储存在远离居民区的专用仓库,却被违规堆放在普通集装箱区。
而霍尔木兹海峡承担着全球40%的石油运输,若伊朗真的封锁海峡,国际油价可能飙升至每桶200美元,很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至于中国作为伊朗最大贸易伙伴,正加速推进中吉乌铁路建设,试图通过陆路规避海上风险。
这场爆炸究竟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还是管理疏漏的悲剧?
答案或许要等调查结果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血火中的中东,和平依然遥不可及。
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