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

初释:子夏完全相信圣人的话语,认为圣人说的都是真理,无需质疑。曾子则不同,他会自我反省。虽然笃信圣人是正确的,但不如反求诸己来得真切。这是因为反求诸己是向自己的内心求,心里有良知,良知即天理。

壶天山人诠释:这里讲到了孔子的两个学生,一个是子夏,一个是曾子,他们的修学方式。其实他们是有次第的,子夏是独信圣人,其实这个是必须的,刚开始要独信圣人,不要起分别心,知其一不知其二。而曾子则更上一层,他就是反求诸己,实际上是求其二而不求其一。他的这个境地实际上是寻找内在的圣人。但是它中间前提是必须要经过独信圣人这一关,才有后面的那个情况。如果说没有前面的独信圣人这一关,直接反求诸己,那是不对的,是不符合次第的。所以在修学的过程中间,他是先要做到《易经》上坤卦上所说的“先迷,方能后得主。”



应用:这里讲一个参悟国学的方法。首先是先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还有看一下其他的古圣先贤对它的解释。然后再把这些放下,再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看自己内心对他的一种认知。比如说格物的的格,有研究科学“研究”的这种说法。也有王阳明先生讲的“正”的说法。那么“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修学中我的一种感悟,这个“格”实际上是“隔断”的意思,只有隔断万物才能向自己内心中求,阳明先生应该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很多东西其实真正的答案并不在书中,还是从自己的心中拈出。您不妨一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