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又出新成果,该院“卒康团队”收获了3篇SCI论文。该院“卒康团队”通过对18983名患者数据的调研,构建了防控模型,并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等7家机构展开试点,其研究内容斩获多项成果,生动诠释了以“工医管”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一段充满热血与担当的青春篇章。
据了解,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支跨学科团队由物流、会计信息、铁道机车运营与维护等专业人员组成,依托学校“专业即工具”培养理念,将工科技术与管理智慧创新应用于医学领域——物流专业将标准化流程移植于医疗数据处理,会计信息专业精准定位医保异常数据,铁道机车运营与维护专业基于轨道交通设备故障预警经验,构建再入院风险防控监测模型。团队充分发挥工科院校优势,整合多领域技术特长,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覆盖四百多家医院的监测体系,形成3篇SCI论文并在7家医疗机构实践应用。该成果不仅创新慢性病防控管理模式,更验证了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展现了当代青年通过专业融合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担当。
从家庭伤痛到国家课题
工科生跨界攻坚卒中防控
脑卒中作为我国居民的头号致死疾病,给无数患者家庭带来沉重伤痛,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学院学生易文才对此深有体会。他的爷爷突发脑卒中时,由于缺乏对卒中发病的认知,差点错过救治黄金时间。这段措手不及的经历差点酿成严重后果,再加上后续护理的繁杂,使得他对脑卒中尤为关注。一次偶然机会,易文才得知任课教师刘创博士正在组建运用大数据分析助力脑卒中健康管理的团队。怀揣改变现状的坚定决心,易文才主动向刘创老师提出加入申请,就此开启这场跨学科的民生福祉调研征程。
近年来,慢性疾病高发威胁我国居民健康,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中,以脑卒中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形势严峻。脑卒中是我国致死人数最多的疾病,患者超2800万,医疗成本高,患者再入院频发加剧资源消耗。“卒康团队”迅速行动。10余人师生团队广泛调研18983位患者,查阅150余篇专业文献,深入访谈127位患者,与15批次医护人员展开座谈,全面了解病情现状。同时,团队积极与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团队合作,整合校内大数据与计算机专业资源,全力攻克患者再入院难题,为脑卒中患者构建“防复发”的坚固屏障。
从调研困境到数据突破
用真诚实现与患者的“双向奔赴”
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坦途,“卒康团队”的调研同样困难重重。调研初期,患者因担忧隐私泄露,对问卷调查充满抵触;社区保安也常误将学生当作推销人员,阻拦他们开展工作。但团队并未气馁,而是迅速调整策略。一方面,积极与医院合作,借助医院公信力提升患者对调研的信任;另一方面,优化问卷设计,用通俗语言替代专业术语,让问卷更易被患者接受。团队成员以真诚态度打动社区工作人员,为调研打开新局面。
调研过程中,一位处于康复期的爷爷让团队成员备受感动。他不仅认真填写问卷,还毫无保留分享康复经验,临走时还不忘叮嘱团队“一定要帮到更多人”。这些温暖瞬间成为团队坚持的强大动力。最终,问卷回收率大幅提升,调研数据覆盖成都416家医院,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从实训室到病房
青年智慧探索卒中防控方案
基于海量数据分析,“卒康团队”成功构建“三层三链双循环”防控模型。该模型从患者认知、医疗供给到政策优化等多个维度,提出全链条解决方案,为脑卒中防控提供全新思路。团队成员马勇表示:“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希望用科学与温度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今年4月,“卒康团队”在2025年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第一名。目前,他们正积极备战四川省“挑战杯”,向着更高目标进发。
展望未来,“卒康团队”计划将研究成果推广到更多地区,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卒中防控目标贡献力量。指导教师刘创对团队充满期待:“这群年轻人用行动证明,学科边界并非不可跨越,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交叉融合。他们的努力不仅为卒中防控提供新思路,更彰显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李凌 罗阳雪 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