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我眼中的溧水”全媒体采风活动拉开帷幕,新华社、人民网、新华日报等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记者深入溧水,探寻这座活力之城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创新实践。
媒体团首站探访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实践基地。春日暖阳下,记者们漫步牡丹盛放的园区,聆听特殊教育成果介绍,不时停下脚步拍摄记录。该校作为15年制特殊教育学校,融合现代农业与特殊教育,通过"教学-课程-就业"全链条模式,已帮助众多特需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先后获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等3项国家级荣誉。
参观时,记者们对特校特殊教育模式赞不绝口。人民网记者陈伟称:“初到溧水,便深感震撼。溧水特校对弱势群体关怀备至,创新的教育产业模式为特殊学生铺就了美好未来之路。回去后将会和指导老师报道传播这一经验,让更多人知晓溧水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
巴比食品南京生产基地作为华东地区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一期投产后已成功覆盖南京、苏北及安徽市场,加盟门店突破1000家。在无菌生产车间参观区域,媒体团目睹了包子、烧卖等中式面点流水线制作过程。智能化设备与工人默契配合,一个个标准化面点快速成型,展现了现代化食品工业的蓬勃生机。
南京电视台记者郑逸迪表示:"作为长期关注溧水发展的媒体人,此次一线采风让我真正深入一线,我们将秉持'真听、真看、真感受'的采编理念,用生动的笔触记录溧水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故事。"
在“苏辉果蔬”智能温室,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一株株蓝莓树整齐排列,果实饱满圆润,通常五六月才上市的蓝莓,在这里借先进技术之力,一月份便抢“鲜”登场。采访现场,记者们围绕种植技术、经济效益等方面踊跃提问。
"我们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合作社理事长周辉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这套融合了基质栽培与智慧养护的创新模式,使单株产量达13-14斤,亩产提升至4500斤。记者们穿梭在温室中,用镜头记录下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场景,并现场采摘品尝,不禁发出"又甜又脆还多汁"的赞叹。
近年来,溧水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成了以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现代茶、草莓、蓝莓、优质畜禽、特种水产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了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江苏省溧水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石湫、和凤、晶桥、东屏、永阳等一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一镇一园区全覆盖。全区现有区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0家。溧水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强宣传工作,积极与媒体合作,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溧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成果,提升区域影响力,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为溧水的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让更多人了解溧水、走进溧水、爱上溧水。
记者 | 经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