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巡游队伍绵延数公里、戏台之下座无虚席、市集摊位琳琅满目……4月22日至24日,洪蓝蒲塘桥祠山庙会如期举行,三天吸引6万人次到场。
柯建国 摄
民俗巡游传非遗
4月22日至24日,每日上午9点,蒲塘社区500名村民自发组成民俗巡游队,从祠山庙出发,抬着祠山大帝绕村巡游,途经蒲塘老街、圩埂、蒲塘桥、渔歌转盘,最后返回蒲塘大戏台。龙旗伞盖开道、惊险抛叉、少女挑花篮、高跷戏曲人物、祠山大帝神轿巡游,行进中,各个队伍表演各有千秋、精彩纷呈。
沈华 摄
蒲塘桥祠山庙会起源于明朝,相传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治水有功的乌程侯张渤(祠山大帝)。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是祠山大帝寿诞,加上前后一天,连续三天时间,村民们自发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一方平安。
俞小将 摄
高跷队队长蒋帮松已参与庙会23年,父亲在腰鼓队,母亲在拜香队,他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表演队伍。他感慨地说:“小时候看长辈表演,现在自己成了传承人。高跷近2米高,年轻人得练半个月才能站稳,但大家再忙也会请假回来参加训练和表演。”
彭芳 摄
27岁的抛叉队成员陶俊豪从10岁起就开始学习抛叉技艺,在他的爷爷——锣鼓队老成员的熏陶下,自小就深深爱上这项非遗文化。巡游时,他和队员们一路进行“传叉”“高空抛接”等精彩动作,引得围观群众阵阵惊呼。“小时候看爷爷表演,感觉可自豪了,现在轮到自己上场,我会把抛叉这门手艺练精,让更多人看到,把咱们的非遗文化一直传承下去。”陶俊豪高兴地说。
俞小将 摄
蒲塘桥祠山庙会已传承500多年,它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村民们的参与和支持。庙会期间,家家户户主动参与,出钱出力,共同努力让这一传统文化盛会持续下去。村民史年保感慨道:“比过年还热闹,年轻人从上海、广东等地赶回来参加,这就是我们的根。”
戏曲雅音润乡村
庙会的三天时间里,每日下午和晚上,蒲塘社区的戏台上都会接连上演精彩的戏曲表演。南京市首个民营院团改革创新示范点——溧庆黄梅戏剧团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视听盛宴。
王培 摄
台前座无虚席,观众全神贯注地欣赏台上的表演。“我特别喜欢听黄梅戏,每年庙会都会来。这些演员唱得真好,把人物都演活了!”老戏迷张大爷笑着说。
王培 摄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新增了“蒲塘戏曲村”的“小梅花”表演。小演员们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系统性学习,在今年庙会上迎来登台“首秀”,赢得观众纷纷叫好。“第一次演出既紧张,又兴奋!我很喜欢戏曲文化,希望能将这个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渔歌小学“小梅花”戏曲班学生赵芮希说。
彭芳 摄
2024年以来,洪蓝街道着力打造“蒲塘戏曲村”,并将每年10月定为“金秋戏曲月”,集中开展以戏曲为主的文化文艺活动。蒲塘社区在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及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持续丰富文化服务与内容,经常组织开展“戏台传薪”、戏曲比赛、戏曲知识讲座、戏曲主题全民阅读、戏曲周边DIY等文明实践活动,在传统戏曲中融入现代元素,多措并举满足群众戏曲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旅融合促振兴
庙会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是拉动消费的“黄金窗口”。在蒲塘老街,几十家市集摊位沿老街延伸一公里,御带糕、草莓、活珠子等特色美食与农具、手工艺品同台展销,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选购。
市集上手工编织的篮子十分抢手。摊主笑着说,庙会就像一个大舞台,让他们的手工篮子有了展示的机会,也让他们的钱包鼓了起来,“以前这篮子就是自己编着玩,没想到在庙会上这么受欢迎,这几天卖的钱比以前几个月都多!”
彭芳 摄
市集的一角,还有几位村民正在现场制作传统小吃,如油炸馓子、豆腐脑等,香气扑鼻。“这些小吃都是小时候的味道,好吃!”游客们一边吃一边赞叹。
洪蓝街道蒲塘社区党总支书记史衍红表示,庙会期间,社区的餐饮、住宿等行业都迎来旺季,很多村民通过庙会增加了收入。同时,庙会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提升了蒲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洪蓝街道巧妙利用庙会流量,串联周边旅游资源。游客白天逛庙会、晚间住民宿,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洪蓝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要通过代际传承、技术融合和文旅融合,推动蒲塘桥祠山庙会成为展示地方文化、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让非遗文化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记者 | 韦蒋
素材来源 | 洪蓝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