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没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回答呢?”在成都市锦江区大观小学校的心理课堂上,一只怯生生举起的小手让心理教师龚曼既欣喜又意外。这是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乐乐(化名)第一次主动举手发言——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他而言却是一次重要的突破。
他先伸出友谊的小手
去年九月,作为插班生的乐乐转入成都市大观小学。ADHD儿童对环境变化异常敏感,陌生的校园环境让乐乐手足无措。教室门口,他不停地来回踱步,手脚始终无法安静下来,既不愿回应老师的问话,也拒绝踏入教室。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老师不得不向心理教师兼资源教师龚曼寻求专业帮助。
“当时我选择静静地陪他站在教室门口。”龚曼回忆,这种不催促、不强迫的陪伴持续了近半小时,直到乐乐主动跟随她来到办公室。
“我可以在这里看书吗?”乐乐的一个请求让龚曼看到了转机。在翻阅了多本图书后,一本恐龙绘画书牢牢抓住了乐乐的目光。从此,龚曼的办公室成了乐乐的“情绪避风港”——每当课堂环境让他感到不适时,这里就是他的安全空间。
教师节那天清晨,乐乐送来亲手绘制的书签。“在他还没完全接纳学校时,却先向我敞开心扉。”龚曼说:“教育是双向的接纳,他先伸出友谊的小手,这让我非常感动。”
要有爱心、耐心和热心
作为学校唯一的心理教师兼资源教师,龚曼每周要为二至六年级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还承担着六节一对一资源教室课程。这意味着她不仅要为普通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更要为特殊教育需求学生提供专业化的个别化教学。
“爱心是基础,耐心是关键,热心是动力。”龚曼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信条。每学期伊始,她会先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建立详实的家校协同档案,设立特需儿童沟通群。开头那堂课后,龚曼第一时间在沟通群中分享:“今天上课,乐乐整节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还主动举手发言了两次,发言时声音洪亮,丝毫不怯场,进步特别大。”
“回家我们需要怎么做呢?老母亲多少有一点激动了。”乐乐妈妈的回复中难掩欣喜,“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指导果然不一样,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他可以这样!”
龚曼深知,特需儿童的教育不能仅靠一己之力。为此,她定期组织全学科IEP(个别化教育计划)培训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际案例,帮助任课老师们理解每个孩子的独特需求。在培训会上,各科教师共同研讨,为每一个特需儿童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我们要学会放手
如何帮助乐乐适应从一对一资源教育到普通班级心理课的落差?资源教室中,龚曼正面临一个专业难题,这个看似简单的教学场景转换,对乐乐而言却充满挑战。
“在资源教室,他能获得我的全部关注,但在班级心理课上,我必须兼顾所有学生。”龚曼敏锐地观察到,这种关注度的差异常常让乐乐产生明显的失落情绪,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行为失当等问题行为。这种现象在特殊教育中被称为“情境适应障碍”,是许多特需儿童融入主流教育时必经的考验。
面对这个挑战,龚曼没有选择简单的安抚,而是与乐乐共同制定了“行为契约”。“虽然课堂上老师要照顾所有同学,但关爱从未减少。”通过持续的沟通和正向强化,乐乐渐渐学会了在不同教学情境中调整自己的行为预期,也渐渐更加融入班级的学习。
“从完全抗拒到主动参与,这一年孩子的变化让我特别惊喜。”乐乐妈妈的反馈印证了教育的成效,“现在他会和我分享课堂回答的问题、体育活动的趣事,这些在以前都是不敢想象的。”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行为的量变,更是心理状态的质变。
在龚曼看来,乐乐最大的进步不在于某个具体技能的提高,而是整个人的状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最初的防御姿态,到现在的主动拥抱校园生活。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正是特殊儿童真正融入集体的重要标志。
“我们的角色就像脚手架——在孩子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给予帮助,但一旦他们具备独立能力,就要及时撤除。”作为资源教师,龚曼深知“适时退出”的重要性。
在持续评估显示乐乐已经具备融入集体的能力后,龚曼开始有步骤地减少个别化支持。“放手不是放弃,而是相信。”她说:“当我们看到孩子能够自信地站在集体中,这就是我们最欣慰的时刻。”这种有智慧的放手,恰恰体现了特殊教育工作者最深沉的爱与最专业的担当。
“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主角”,成都市大观小学秉持这样的培养理念,创新开展团员教师与特需学生“大手拉小手”结对活动,通过智慧教育手段,为特需儿童与普通儿童搭建共同成长的优质平台。
“我们始终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家庭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成都市大观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温丽姗表示,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融合教育已成为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模式。“我们希望通过持续探索,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图/文 蔡佩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