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白,灼灼其华

廖 鸥

春意藏,夏初长。迎着暮春清晨温热的风,我踏上了寻访赵一曼的路。在这片被革命热血浸染的土地上,赵一曼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她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是坚定信念与无畏勇气的象征。

坐上车,我满怀着期许与敬佩之心。一路上,窗外的风景如画卷般展开,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金黄灿烂,远处的山坡郁郁葱葱,偶尔点缀着几株孤独却挺拔的树。然而,我的思绪早已飘向了即将见到的赵一曼,眼前仿佛已经浮现出她的英勇形象。车缓缓驶向目的地,太阳渐渐升起,将白云驱散,独自点缀着蔚蓝的天空。刺眼的光使我不得不将眺望的目光收回,闭上眼睛,赵一曼年轻自信、目光坚定的脸庞便浮现在脑海中,我不禁想要探寻她目光中的奥秘。

车到站停靠,我勉强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沉静的雕塑。雕塑家将时间凝固在她二十一岁的某个瞬间:右手攥紧书脊,左手悬在风中,仿佛随时要抓住飘散的传单。阳光正从她扬起的下颌攀爬,给冷硬的金属镀上血肉的温度。而这座散发光芒的雕塑,正是我要寻的——赵一曼。



赵一曼故居(图源:三江翠屏)

只匆忙一眼,便随着众人向上走去,被翠绿簇拥着的石梯,载着我们去往一座庄严的建筑。再一抬眼,“赵一曼故居”几个苍劲有力的字赫然在目。到了,终于到了,一行人徘徊在门前,左右环顾。恍惚间,两棵高大的树木闯进我的眼睛,我抬头,看着眼前这两棵粗壮茂盛的桢楠树,在这绿色环绕的建筑中尤为突出。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一曼,在那个动荡不安、风雨如晦的年代,她何尝不是在一群人中敢为人先、走在革命的最前沿的先锋呢?

当我的脚步踏进故居,站定,扑面而来厚重的历史气息。这座古老的建筑,承载了赵一曼一生的轨迹。我在屋里四处游荡,起初充满好奇,后来,我被那些镌刻的文字吸引驻足。密密麻麻的文字,一块一块儿的展板,留存的是赵一曼短暂却辉煌的一生。我才懂得“一曼”的“一”原是“一心一意,一生革命”。在这些安静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一腔热血,敢于和封建礼教抗争,坚贞不屈的革命英雄——赵一曼。我向前走着,忽然像是有什么东西想要抓住我一般,我侧过头,看到了一方小小的窗户,透过窗户,我看见了对面的别样风景,在满山翠绿中,零星的一抹白格外突兀。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花,但我知道,在一片绿色中展现自己,便是独特。那抹白在山风中颤动,将满目苍翠刺出一个觉醒的缺口。

走出幽静的故居,阳光依旧耀眼,温热的光慢慢爬上屋脊,为这座清冷的建筑镀了一层金。风掠过桢楠树的枝梢,沙沙声里混着展馆内解说词的回响。那抹白仍在视网膜上灼烧,而掌心的阳光已化作无形的火种——当我们带着新生的光走出历史现场,每个脚印都在续写未完成的诗行。

赵一曼的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她以柔弱之躯,扛起了民族的大义,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她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应该以她为榜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沿着石梯返回,身后的故居目送了前来寻路的人们,抬头看向风中的桢楠,也好似在跟我们告别。我无法长久地驻足,只得继续赶路。再次来到那座雕塑前,阳光依旧倾洒,仿佛是上天也不舍得让她的光辉黯淡。望着手握新书的她,内心也受到了某种鼓舞,脑海又浮现了满山翠绿中的那一抹白,阳光也照到了我的身上,或许,不止阳光,还有那穿越时空的革命精神,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廖 鸥(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2023级2班,书剑创意写作工坊成员)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