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汤汤,
经百里乃成;
大城泱泱,
历千年而兴。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北外滩·虹口源》节选。
“上海越界筑路的北四川路一带,因为打仗,去年冷落了大半年,今年依然热闹了,店铺从法租界搬回,电影院早经开始,公园左近也常见携手同行的爱侣,这是去年夏天所没有的。
“倘若走进住家的弄堂里去,就看见便溺器,吃食担,苍蝇成群的在飞,孩子成队的在闹,有剧烈的捣乱,有发达的骂詈,真是一个乱烘烘的小世界。”
——这是鲁迅《上海的儿童》开头的两段文字。这篇文章刊登在1933年9月15日的《申报月刊》,描述的是当时虹口一带的景象。
1926年8月,鲁迅毅然放弃了北京教育部的官职、大学府的教席,南下北上,先是厦门、广州,而后上海,定居虹口。经其三弟周建人介绍,他同许广平住进了景云里23号,开始了十年的上海生活。据许广平回忆:“1927年10月,鲁迅和我初到上海,住在共和旅店内,建人先生天天来陪伴。旅店不是长久居住之处,乃与建人先生商议,拟觅一暂时栖身之处。恰巧建人先生因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工作,住在宝山路附近的景云里内,那里还有余房可赁。而当时不少文化人都住在此地,如茅盾、叶绍钧等,颇不寂寞。于是我们就在1927年10月8日从共和旅店迁入景云里第二弄最末一家23号居住了。”定居后,鲁迅和许广平结为伉俪。由于住所周围很不安宁,次年9月9日移居18号,与周建人一家合住,不久,17号有了空房,鲁迅喜欢住房朝南兼东,于是,又在1929年2月迁入17号新居。1930年5月12日,又搬到了拉摩斯公寓(今川北公寓)。1933年4月起定居大陆新村9号(今山阴路132弄9号),直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
这篇《上海的儿童》作于鲁迅在大陆新村居住时期。近六年的上海生活,足够他对这座城市有了深刻认识,从而产生出很多感慨。如果鲁迅生活在雍容华贵的老洋房,或寂静优雅的高级弄堂内,他的文字是无法做到如此的平民化的。正因为虹口这里的人是杂糅的,有原住民,有外省移民,也有日本侨民和犹太难民,不同生活方式相互交织,最后生长成独特的样子,形成了一个文化多元的地区。“这是带点草根文化,让人感到亲近的上海。她既是极力吸收西方文化的时尚摩登女郎,也是从吵闹纷杂的弄堂里出来的带点小市民气息的小姑娘。”知乎上,有读者生发出如此感慨。
鲁迅文中所提到的北四川路,就在他居所附近,即为如今四川北路北段。四川北路是虹口的一条南北向马路,全长3.7公里,在晚清光绪年间就已建成。由于南起苏州河,紧靠黄浦江,又临火车站和淞沪铁路,极为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为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沃土,彼时的四川北路店铺云集,百业发达。
1930年代四川北路的街景(资料图片)
《上海风土杂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全上海除南京路、四马路以外,以四川北路为最繁盛,日夕车辆、行人拥挤。”20世纪30年代,“不中不西”“羊城风味”“吃玩中心”成为北四川路的市场特色。尤其是娱乐业在这里得到加速发展。1917年5月,广东人曾焕堂在北四川路虬江路口(今四川北路1408号 )同庆戏院原址开设上海大戏院,他是由华商开办电影院的第一人。到30年代初,先后有上海演艺馆(今四川北路1800号仲益永安商厦 )、好莱坞大戏院(今乍浦路408号胜利电影院 )、广东大剧院(今四川路1552号群众影剧院大楼,该院兼映电影,经常演出粤剧,成为当时上海第一个粤剧演出中心,蜚声粤、港与海内外)、东和馆(今乍浦路341号葡儿飞美食广场 )等32家电影院、47家电影公司建立或迁入。虹口由此成为中国电影放映业的发祥地。鲁迅和许广平到上海后第一次看电影,是在位于四川北路虬江路路口的奥迪安大戏院,看的是部美国片,叫《怕妻趣史》,同去的还有三弟周建人。为此,鲁迅在其日记中专门作了记录。
1933年,鲁迅和内山完造在上海(资料图片)
在景云里期间,一个人进入了鲁迅的生活,那就是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先生。据内山完造回忆:“一个常常和两三个朋友同道来,穿蓝长衫的,身材小而走着一种非常特别的脚步,鼻下蓄着浓黑的髭,有清澈的水晶似的眼睛,有威严的,哪怕小个子却有一种浩大之气的人,映上了我们的眼帘。”当内山完造知道眼前的这位先生就是鲁迅时,十分热情和敬仰。鲁迅最后的十年,曾出入内山书店512次,内山也为他设了专座,成为他晚年在上海的“会客厅”。
我很早以前读到过现代文学家阿累写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作者在内山书店与鲁迅的巧遇,当时他看中了鲁迅译的《毁灭》,但苦于囊中羞涩,后来鲁迅帮了他。我特别记得文中的那段话:“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却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读到这篇文章时我还是初中生,也爱看书,也想买些好书,但奈何家里经济困难,常常望书而叹。所以对阿累先生这种心情感同身受。几十年后,我忘了这篇文章的名字,但记住了这段话的意思,直到这次查阅了大量关于虹口的资料,才知道原来它叫《一面》。
如今,内山书店在原址重开,修旧如旧,复原了当年的情景,书架上搭着的木梯、门后衣架上的红围巾、书架上的木刻版画,将当年的鲁迅与内山书店的记忆刻在每一处角落。那里是四川北路2056号。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描写和记载黄浦江的各类书籍和文章特别多,有文史典籍,有学术研究,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而《申江记》是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为黄浦江立传。从“水脉”探索“文脉”,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景式描绘了黄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东西方文明互鉴图景和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时代变迁,记录下上海从江南小聚落蝶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千年历程,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注脚。
2025年4月起,第二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吴玉林
朗读: 上海戏剧学院闵行 附属学校 李艺萱
编辑:汤婧娴
初审:林心怡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