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民隐藏功绩60载,身边妻儿都未可知,工作组下乡入村寻找“最美老兵”,才发现他居然是炸过坦克的特等功臣。
让人们好奇的是,老人家为何要隐瞒自己是特等功臣的事情?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从未告知?在他的身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2018年底,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活动组为了寻找“最美老兵”走访了资阳无数村落,这一站他们来到了老君村,在进行常规资料收集后,活动组的人员看了眼在周边围观的人群,问了句:“还有人么?”
看到大家鸦雀无声,活动组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奔赴下个地点,不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吱呀吱呀”的声音,一辆三轮车停在活动组面前,只见从车上跳下来一个妇女,扶着后座上的老人慢悠悠走了过来。
“哟,这不是老张头么?你怎么也过来了?莫不是也来要补贴吧,”看见老人抱着个木箱,周围的乡亲们都哄笑起来。
老人没说话,把木箱轻轻放在桌子上,深吸一口气,表情十分庄重,活动组十分好奇,打开箱子后,里面的东西,瞬间让他们傻了眼。
特等功三次、中功一次、一等功与三等功共4次……看着大大小小的奖章和证书,围观的乡亲们脸上写满震惊,眼前这个干瘦的小老头,竟然是国家特等功臣。
这个大家口里的“老张头”,名叫张良荣,1924年出生在四川一个贫苦人家,为了吃口饱饭,十多岁的他就已经跑遍各地讨生活了。
给资本家打了几年工,终于有了积蓄,张良荣在河南靠做小买卖以维持生计,那时候,正值内战后期,老蒋的军队被解放军打得四处逃窜,漫山遍野都是退下来的残军四处抢劫老百姓财物。
张良荣也不能幸免,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生意被蝗虫一般的国军军队洗劫一空,“这乱世生意是做不成了,怎么办?”张良荣苦思良久。
听到街上贴着解放军招兵的告示,他恍然大悟,与其在这里继续被欺负,不如去参军,跟着部队打老蒋。于是,在1948年3月,张良荣加入解放军队伍,从此开启他屡立奇功的峥嵘岁月。
刚加入部队,张良荣被分到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十一旅,想到自己能跟着刘伯承将军打仗,他激动万分,短短几个月训练后,他就跟着部队奔赴淮海战场。
那时的解放战争已经到了一决胜负的关键时刻,老蒋的部队在经历节节败退后不得不收缩兵力,占领优势地位的解放军提前发动淮海战役,把黄百韬兵团围在碾庄,老蒋听闻后,下令黄维兵团进行支援。
张良荣所在的部队,任务就是要阻击黄维兵团。
作为国军主力的黄维兵团,拥有5个军约12万人,清一色美系装备,属于老蒋王牌中的王牌,战斗力十分强悍。而张良荣所在的部队,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配置上,都无法与黄维兵团相抗衡。
拿着枪、刺刀、手榴弹的张良荣和他的战友,要面对的是空中支援的飞机、火力密集的大炮和数以百计的坦克。
图为淮海战役
头顶飞机的狂轰乱炸,面对迎面扫射的机关枪,身处直冲上天的猛烈炮火,张良荣和战友们苦苦坚守,伤亡越来越大,一天之内,百来人的一个连最后只剩下张良荣和其他几个人。
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们在敌人的坦克轰炸下接二连三地倒下,张良荣恨得牙齿都咬碎了,所以当听到指挥部决定成立组建反坦克小分队的时候,明知此去九死一生,张良荣也第一个报名参加。
他们的任务是顶着敌人炮火,近距离接触坦克进行爆破,即使成功完成任务,也很难全身而退。但怒火中烧的张良荣已经无法考虑自己的生死,他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想方设法把这个吞噬无数战友生命的陆地之王炸掉!”
带上炸药和地雷,他小心翼翼地匍匐向前,根据预判,在敌军坦克可能会前进的道路上埋好炸药,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他就近埋伏,只待坦克到来。
很快,几辆坦克出现在张良荣的视野里,正当他准备拉引线的时候,突然发现由于引线过长,地雷没有顺利爆炸,眼看着坦克即将开过爆炸圈,张良荣急了,不顾自己会暴露的危险,冲上前去拉响第二个炸药,随着一阵惊天巨响,坦克被炸翻了。
敌军立马调转枪口向张良荣所在的位置进行疯狂扫射,一时间,子弹打在地上激起了一阵阵尘土,持续了几分钟后,见没有任何动静,敌军转向他处。一直隐蔽在战壕里的张良荣,捡回一条命。
虽然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是坦克的坚硬和威力却让张良荣涨了见识,为了攻克如何有效对付坦克这一难关,他开始沉下心在一次次实战中累积经验。
几次以身试险,张良荣慢慢摸清了坦克怕火的规律。在后来几次与坦克的作战中,他临危不乱,等到敌军完全进入包围圈后,才指挥战士点燃火绳,面对火蛇一般的障碍,坦克只能退避三舍。
张良荣研究的这套作战手段屡试不爽,有效牵制敌军坦克的前进速度,为后续作战部队发起冲锋把握了战机。
一次次出生入死,让张良荣从一个枪都端不稳的新兵逐渐蜕变成对付重型、轻型坦克的行家里手,在表彰大会上,部队授予他特等功的勋章。
图为炸坦克
淮海战役结束后,面对受到重创总兵力加起来不到204万,实际战斗力不足150万的老蒋军队,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得到大幅提升的解放军在谈判桌上有了更多筹码。
老蒋想利用“和平谈判”为手段,争取更多喘息时间,他宣布“引退”,把副总统李宗仁推到台前。代总统李宗仁表示愿意进行和平谈判,但鉴于他们都缺乏真正和平的诚意,解放军一直在做战斗渡江的准备,根据中央指示,张良荣之前所在部队被编入第十四军。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宣告失败,渡江战役打响,百万雄师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迎着炮火横渡长江,张良荣也在渡江的部队里。
风起云涌下,一艘艘小船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向敌人发起冲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抱着这样的信念,张良荣穿过敌人的炮火,抵达长江对岸。靠岸后,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轰击,张良荣勇猛向前,就在冲锋的路上,一枚炮弹在他身旁炸响,冲天气浪将他掀翻在地。
尽管身受重伤,他依然忍痛爬起来继续向前,给垂死挣扎的敌军予以迎头痛击。一路上,张良荣跟着部队利用芜湖、江阴的长江突出部位,采取多路突击、纵深控制的战法,歼灭了长江沿岸的敌军,深入敌人防御纵深形成合围之势,并顺利夺取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
渡江战役结束后,因为作战勇猛,他再次被授予特等军功章。
战功卓著的张良荣,在党的召唤下,于1949年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入党的那一天,也正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全国上下一片沸腾,刚刚加入组织的张良荣内心澎湃不已,看着满大街鲜红的国旗、党旗,他在心中许下了庄严的承诺:要为祖国和伟大的党,奉献自己一生的热血和忠诚。
当时全中国已经迎来解放,西南地区是解放相对较晚的地域,老蒋在退败之前曾经在这里开设“游击干部”训练班,并派遣大量特务进驻云贵川一带,想要搅乱形势妄图卷土重来。
在这样的形势下,1950年,张良荣跟随剿匪部队出征西南,这里地形复杂,遇到的土匪都是盘踞在此多年,常常躲在深山洞穴里,加之土匪战斗力十分彪悍,没有正规部队的约束,做事十分肆无忌惮。张良荣他们在剿匪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比解放战争中要多。
张良荣自告奋勇带着侦察队进行前期路径探查,无数次在险要之地与土匪进行周旋,战事紧迫的时候,甚至要在深山中急行数百里,几次战斗下来,张良荣身上新伤累旧伤。
对于解放军来说,除了匪患泛滥,还有一件棘手事,就是当初老蒋的土特武装和日军、美军曾经在这一片埋下了数不清的地雷隐患。扫雷工作,迫在眉睫。
为了减少战友伤亡,打通阻碍物资运动的道路,张良荣再一次站出来,承担起这个艰巨危险的任务。
由于年代久远,解放军对地雷的种类并不熟悉,常常因为技术上的一点差池就造成人员伤亡,冒着随时可能丢胳膊少腿的危险,张良荣和战友们在雷区小心翼翼地开展工作,最终将地雷全部排出,并把土地改造成能种粮食的耕地。
老百姓们见解放军打土匪,弄耕地,都把家中储存的粮食运来给张良荣他们,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剿匪得以顺利进行,张良荣再次立下特等战功。
三年之后,匪患基本平定,张良荣也到了退伍的年级,被安排进四川一家供销社酒厂工作,在当时的年代,这是一份令人艳羡的差事。
1959年到1961年,我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和副食品严重短缺,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基于此,中央于1960年开始部署精减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工作。
在酒厂工作的张良荣一听,立马响应国家下乡建设社会的号召,带着拿命换来的军功章和无数奖状,来到老君村当上了一个农民。
他的想法很简单,党需要他去哪里,他就去哪里。作为一名党员,他既能上战场奋勇杀敌,也能下田地建设家乡。
在老君村,他拿起锄头,弯下腰,带着乡亲们勤勤恳恳务农,没有人知道他曾经是战斗英雄,他也从未对任何人提起光辉的过往。所有的奖章和证书,被他全部封存在木箱里。
村里的媒婆打听到踏实肯干的张良荣还没有媳妇,便张罗着要给他说亲。很快,三十多岁的张良荣在乡亲们的牵线下认识了自己的妻子,两人结婚后恩爱有加。
有了媳妇,身上那些大大小小的伤疤也瞒不住了,面对好奇的妻子,张良荣也只是淡淡地说了几句他以前当兵的经历。
在平淡的岁月里,他们有了三个女儿。在农村,就是靠天吃饭,脸朝黄土背朝天,有时候时节不好,一整年的辛苦付出都会付之东流。张良荣家没有多余的劳动力,几个女儿年纪小也没什么力气,平时犁地种田全靠夫妇俩,日子一直过得很是艰难。
有时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家里饥一顿饱一顿,看着面黄肌瘦的几个女儿,妻子心疼不已地说:“你不是当过兵吗?总有什么证明吧,要不拿上证明去找政府领点补贴”,每次听到这种话,张良荣都摇摇头:“没证明,再说有证明也不能去,为老百姓当兵打仗要什么补贴!”
转头看着几个女儿眼巴巴的样子,再看看妻子无奈的表情。张良荣也心疼,叹了口气说:“咱们现在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在战乱中逃荒,日子已经很好了,穷点没关系,想想办法总是能熬过去的。”
对于张良荣来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干完农活和乡亲们聚在村口闲聊,大家都知道他当过兵,也爱听他说一些在战场上发生的故事。每次讲到怎么打老蒋,打土匪,张良荣总是能说得绘声绘色。
“老张,你这么厉害,怎么不见你立个大功呀?”乡亲们好奇地问。听到这话,张良荣笑而不语。“老张要是能立大功,也就不会在这儿给咱们讲故事了,早就去阎王爷那报到了。”乡亲们的几句玩笑话,让张良荣脸上挂着的笑容瞬间消失了。
对于村民们来说,老张头讲的故事是他们茶余饭后打发时光的消遣,但是在他心中,那里不单单承载着他的青春,也寄托着他对无数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战友们的思念。
图为张良荣
张良荣的女儿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家中衣柜最底层的抽屉,是绝对不可以随便打开的。那里放着她们从懂事起就见过的一个木箱子,至于箱子里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有一次,二女儿实在是好奇得不行,想趁着张良荣出去干农活的空挡,偷偷拉开抽屉,可没想到还没来得及打开箱子,便被折回来拿农具的张良荣发现了。
一向对家里人很是和蔼可亲的张良荣,第一次对二女儿发了脾气。
从来没见过父亲生气的二女儿吓哭了,妻子见状一把抱住孩子,有些责备地说:“小孩子不懂事,你生那么大气干吗?就是个箱子嘛。”张良荣气得狠狠砸了两下旱烟袋,“你懂什么?”说完就闷头走出门。
从那时起,家里人便没人敢动张良荣当作心肝宝贝的木箱。
有时候女儿不懂事,也会问他打仗的事,很不理解爸爸既然参加过解放战争,为什么不继续留在部队,或者是让国家安排一下工作。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当个农民,住在破旧的土房里,家里一年到头连肉都吃不上一顿。
每当此时,张良荣总是会表情严肃地教育孩子们:“政府给多少咱们就花多少,和我一起打仗的弟兄们都牺牲在战场上了,只有我还活着的,已经很幸运了!如今的生活已经来之不易,做人不要总贪图享乐,要自力更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是在这种严谨的家风下,张良荣的几个孩子长大后都十分成器。而那个木箱,一直被他封存在衣柜中,整整过了六十年。
直到2018年底,已经年逾九旬的张良如突然把女儿叫回来,把宝贝箱子郑重端了出来。女儿一见十分诧异,问道:“爸,您这是要干嘛?”
张良荣颤颤巍巍把箱子放在三轮车上,转头对着女儿说:“你带我去一趟村口。”
也就在那时,家里人和村里人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获得过那么多荣誉,是个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
“老张,你怎么不早把特等功臣的军功章拿出来?”面对很多人的询问,张良荣笑着说:“我已经九十多岁了,也没什么想要的。这次来,我不是冲着国家补贴,也不是想显摆自己当年有多厉害,主要是觉得应该把这段历史告诉大家了。”
在张良荣心目中,虽然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幸福,但他还是不希望大家忘记那段历史。如今的安逸生活,都是像他战友一样的中国军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论是有功之臣还是无名英雄,有功勋的,还是无名小卒,张良荣希望,现在的人能够永远记得他们。
现如今,年近百岁的张良荣已经不大听得见声音了,但只要听到气势恢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向前 向前 向前……他的眼睛一下有了光彩,中气十足地跟着曲调唱下去,那一瞬间,人们看到的仿佛不是一个老人,而是一个驰骋在战场上斗志昂扬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