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9年,从越南战场上活着走下来的老兵于建军,和他的妻子秋霞爆发了一次激烈的争执。
当时秋霞已经是拥有稳定工作的公办教师,而于建军却因为下岗潮跌入低谷,目前只能做着拉石头这样的粗活。
秋霞想让丈夫寻找县里的领导帮忙,因为丈夫手中有一枚闪闪发亮的一等功军功章。
对于妻子的建议,于建军的态度非常坚决,毫不犹豫地拒绝。
当初在战场上拼命时,他为的是保家卫国,而不是这枚军功章,更不是寻求特殊照顾的特权。
如今国泰民安,他更不可能因为过去的光荣,去给组织上添麻烦。
夫妻二人产生了极大的分歧,这次交谈也不欢而散,他们两个人的感情,还能回到从前吗?于建军的人生,又会有怎样的转折?
舍生忘死,荣立功勋
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优秀代表,也开启了为期四个月的全国巡回报告。
其中,就包括一位名叫于建军的小战士。
别看他只有16岁,年纪轻轻,但他在战场上却获得了一等功勋。一等功是多么来之不易的成果,更是无上的光荣。
每一次跟随部队领导出席公众会议,于建军总是能够接收到来自大众的毫无保留的夸赞。
可是,他的脸上却总是显露出心事重重的神情。
一等功固然值得骄傲,但是于建军却认为,这枚代表着一等功的军功章上,不应该只有他自己的名字。
他的想法,与获得了共和国勋章的老英雄张富清同志不谋而合。
当年张富清获得军功章后,一直不愿意主动向他人提起此事,他认为,真正值得表彰的,真正能够被称为英雄的,是那些倒在战场之上的战友。
他们用生命拼出了胜利,当希望的曙光到来之时,他们却无缘得见。
他们的生命极有重量,他们才应当获得这世间一切的褒奖与尊重。
于建军心中,也抱着类似的想法。
每当看到闪闪发光的军功章时,每当听到大众的赞美时,每当与部队领导握手时,他总是会想起血色漫天的战场。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是不少老兵记忆当中的峥嵘岁月,亲自参加过这场战斗的于建军,也永生难以忘怀。
这时候的他只有16岁,在战场上还是个需要其他哥哥保护的小弟弟,战友们心疼他年纪小,所以在冲锋之时,总是愿意把他护在身后。
平时休息,大家也尽全力照顾他,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弟弟一样关爱。
战场之上刀剑无眼,处处都是陷阱,可是在解放军队伍中,在随时可能面临死亡考验的处境中,于建军却感受到了巨大的温暖。
这是只有中国的军人队伍才能带给战士的感受,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每一位战士都感到无与伦比的光荣。
比他大两岁的战友丁茂顺,跟他一直无话不谈,两兄弟的关系非常好,可是在一次战斗中,他却目睹了丁茂顺的牺牲。
当时丁茂顺的腹部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他的肠子就那样顺着枪洞流了下来。
他用左手拼命捂住自己的肚子,把肠子堵住,右手还在拿着枪,坚持朝着前方的敌人射击。
死神已经站到了他的身边,可他丝毫没有流露出畏惧之情。
丁茂顺牺牲了,这个昨天还在跟他一起谈天说地的战友,今天就倒在了他的眼前。
于建军也杀红了眼,可是在愤怒的情绪中,他还保留着最基本的冷静。
他注意到,敌军对我军造成最大威胁的地带,是机关枪集中的火力点。
只要能够把火力点炸毁,我军战士的压力将会大大减轻,我们也能够趁此发动反攻,一举夺得阵地。
其中的关键,就是先发制人,摧毁敌人最大的优势。
于建军想明白关窍之后,没有过多犹豫,带着几枚炸弹和手榴弹冲进了敌方的战场。
他卧倒在地,匍匐前进,艰难地爬到了敌军火力点的边缘,用尽全身的力气,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把火力点完全炸毁。
这个过程中但凡出现一点偏差,他都会没命。
如果敌人的机关枪锁定了他,如果在扔炸弹的时候不幸牵连自身,那他的一等功,就只能由战友或者家属代领了。
万幸的是,他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活着走回了自己的阵地。
因为在战役当中的英勇表现,于建军获得了一等功,也获得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最高指挥官许世友将军的亲切接见。
铺天盖地的荣誉接踵而至,可他的心情却无法放松。
他始终无法忘记在战场上牺牲的丁茂顺,还有身边接二连三倒下的其他战友。
胜利固然令人欣喜,但是胜利需要拼杀,需要鲜血,此时此刻,他还能站着与领导交谈,这已经是最幸运的事情。
真正为了战斗付出最多的战友们,他们已经被掩埋在黄土之下,再也无法睁开眼睛,看看这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他们再也无法回家,无法与亲人团圆。
丁茂顺和其他战友的牺牲,成为了埋藏在于建军心中的一个心结,在此后的岁月当中,他始终无法对此释怀。
也正因如此,在经历人生低谷之时,他才不愿意凭借着手中的军功章去请求组织上的特殊照顾。
因为军功章上承载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荣耀,还有其他战友的英魂。
只可惜,他的结发妻子秋霞,对他的坚持和原则完全不能理解,所以两个人的婚姻,也注定会以悲剧而收场。
生活困境,产生分歧
在1979年的巡回报告过程中,于建军结识了一位活泼开朗的姑娘,她就是秋霞。
秋霞早就在人们口口相传的事迹中了解了于建军,她是一个有着英雄崇拜情结的女孩儿,自然对于建军无比好奇。
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个人结识,她直率地表达自己的好感,她开朗的性格也逐渐感染了对方。
1982年,他们举行了正式的婚礼,也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那个时候,于建军就是秋霞心中最大的骄傲,能够拥有一个建立过一等功的丈夫,这是最体面也最荣耀的事情。
1981年,于建军刚刚从部队退役,这一年,他也在组织上分配的加工厂当中辛勤劳动。
80年代初期,工人的社会地位很高,尤其是像于建军这样拥有固定编制的工人,更是十分难得。
所以对于这段婚姻,秋霞无比满意,于建军不仅能够满足她对于英雄的幻想,还能够给她带来切切实实的优越的生活。
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在两个人都不必为了生活来源而焦虑时,他们的日子往往过得最为甜蜜。
可是这样的感情也经不起困难的考验,当变故来临时,两个人之间的分歧就会越发显露出来。
1988年,席卷全国的下岗潮来袭。
于建军所在的加工厂也没能幸免于难,由于生意不景气,加工厂濒临倒闭,以他为代表的一干工人也失去了生活来源。
原本最体面的工作,现在变成了过眼云烟,没有这份工作,整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大大降低。
他和妻子有一双儿女需要抚养,孩子们成长的每一天都需要花钱,现在仅仅依靠秋霞微薄的工资维持家用,他们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
不久后,秋霞试探性地对丈夫说道:“咱们现在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家里又没有地可以种,难道咱们就坐吃山空吗?你听我的,你拿着你的一等功军功章去县里找领导,他们一定会帮你介绍合适的工作。到时候,咱们家的生活也不用愁了。”
对于妻子的这个提议,于建军断然拒绝。
当初接受表彰时,他就一直不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换成每一个中国军人,在当时那种情景下,都会作出跟他一样的选择。
现在几年过去,他怎么可能拿着军功章去给政府添麻烦呢?
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意做出违背底线的事情,而秋霞则一直骂他是个榆木脑袋,也不想再与他沟通。
因为生活中实际产生的困难,两个人的心越来越远,隔阂也越来越深。
1989年,秋霞从民办老师摇身一变,成为了公办教师,拥有正式的编制。
与此同时,下岗的于建军也找到了一份工作,帮着包工头用推车运石块。
从以前体面的工人,变成现在出卖劳力的拉车师傅,他倒不觉得有什么,秋霞却产生了明显的心理落差。
她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可她的丈夫却是拉车的糙汉子,她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身份差异。
所以也是在1989年,她主动提出了离婚。
对于妻子的想法,于建军其实早就已经猜到,从秋霞三番四次催促他拿军功章换工作之时起,他就已经明白,两个人一定不能走到最后。
离婚之后,秋霞带走了他们的女儿,剩下的儿子则跟着于建军一起生活。
苦尽甘来,人生圆满
上世纪80年代末这段时期,是于建军人生中最难熬的日子,有时候他甚至也会产生迷茫,会怀疑自己坚持的原则到底是对是错。
但每当对自己产生质疑时,他总会想到在战场上牺牲的丁茂顺,想到其他倒下的战友。
这群英勇的战友,他们把命丢在了战场上,没有办法再享受之后的幸福生活,而他现在还能活着,这已经是最大的幸运。
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用这枚沉重的军功章邀功。
1979年到1989年,时间刚好过去了十年,而他的人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能跌到谷底,命运就会回弹,90年代初,由于工厂改制和运营体系创新,加工厂又重新恢复了生产,被迫下岗的于建军又能重新回到工厂之中。
从一个失业游民,再次变成拥有固定工作的工人,他对发生的一切都无比珍惜。
可惜的是,仅仅过了一年多,变故再次来袭。
1992年,由于整个行业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加工厂不得不再次关门,经历过一次下岗潮的于建军,此时又经历了第二次下岗。
他以为自己的人生已经不能再糟糕了,没想到,更糟糕的情况现在才出现。
好在他一直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遇到困难也不曾被打倒。
1995年,尝试过很多途径的他,终于鼓足勇气向银行贷了一笔款,包下了县城当中的一家广告公司。
在90年代,广告行业还处于一片蓝海,这一行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而且竞争对手也相对较少,于建军和他的广告公司吃到了市场红利,发展得越来越好。
能够有这样的蜕变,他最感谢的是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杜全芬。
刚经历第二次下岗之后,他在集市上摆起了小摊,招呼南来北往的客人,也是在这热闹的街市上,他认识了杜全芬。
其实在此之前,杜全芬已经听说过他的故事。
这个带着理想主义的姑娘,被于建军的坚守和原则所打动,她相信,一个正直善良的男人,一定会对家庭负责,一定是一个理想的丈夫。
所以,她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向于建军倾诉了自己的心声。
而她的包容和善解人意,也逐渐打开了于建军的心房,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向对方倾诉自己的情绪,他那些看似愚笨的坚持,也能得到全然的理解。
所以1994年,他们两个人走在了一起,于建军也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
一个默契的伴侣,往往能够带来更加积极和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和杜全芬在一起之后,于建军确实有更大的动力去为了生活而奋斗。
现在,他有着美满的家庭,有着令人称羡的事业,他也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无比满足。
走过多年的风风雨雨,他终于见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彩虹。
结语:
在中国老兵队伍中,选择像于建军那样坚守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把过去的军功章深深埋藏在箱子底下,他们低调生活,从不会主动向别人谈论建功立业的往事。
他们是英雄,是隐姓埋名的英雄,也是不朽的英雄。
他们的人生,值得一切美好对待,我们也相信,每一个坚守正义的老兵,都能得到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