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诗依哆,汁哆仨呢依,木吉依呐吉谷嘎,汁咪依啦哎来吉......”清晨,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沙木沟村,雾气尚未散尽,这个隐匿于松林间的民族文化体验村寨已传来悠扬的葫芦笙声和歌声。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刚下车,便被身着五彩百褶裙、头戴银饰的傈僳姑娘拦住去路——三杯拦门酒依次递上,象征“幸福、财富、安康”的祝福随米酒入喉,游客们也正式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民族文化体验之旅。
傈僳姑娘们热情地带领游客跳嘎且且撒勒舞。德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火塘到舞台:非遗活态传承
踏入傈僳人家,像是进入了一个古朴的民俗世界,一排排木楞方错落有致,走近踞在堂屋的火塘,暖意裹挟着木头燃烧的芬芳扑面而来。老板日纳黑帅招呼着游客围坐,向他们讲述火塘文化的深意:“火塘对于傈僳族人来说,是灵魂所在,煮饭、议事、歌舞都离不开它。”日纳黑帅用他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调,讲述着火塘在傈僳族传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围绕着火塘所进行的各种习俗和仪式。
葫芦笙悠扬婉转的曲调将人群引向广场,一场全民狂欢的“民族音乐会”在暖融融的火塘边拉开了序幕,傈僳姑娘们热情地带领游客手挽手绕成圈,跳起欢快的嘎且且撒勒舞。
“以前看篝火表演就像固定流程,现在还可以参与其中,氛围特别好,简直太安逸了!”来自成都的游客王女士说。
此刻,欢笑声、掌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被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体验那份源自内心的纯粹喜悦。“自开业以来,到这边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深入体验傈僳族9项非遗项目,还可以品尝到傈僳族特色簸箕宴,为每位到访的客人带来难忘的体验。”日纳黑帅说。
从去景区“到此一游”到去深度“沉浸式”体验,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而是追求更深度的文化体验。火塘这个曾经冬日取暖的居所、议事的场所,如今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化身成为展示非遗的绚丽舞台。
游客正在观看“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德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刀山火海与歌舞狂欢:民俗IP的吸引力法则
“‘上刀山下火海’开始了,大家赶快过来!”随着一声吆喝,众人意犹未尽地停下舞步,围坐观看起期待已久的傈僳族传统表演。
只见数十米高的刀杆立于广场中央,钢刀锋利,刀口朝天,身怀绝技的傈僳族勇士,赤足徒手,身轻如燕,一步步登顶刀梯之巅,再现傈僳祖先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和无畏精神。木炭烤就的铁板上,表演者踏步如飞,用滚烫的“火海”演绎着古老仪式。游客们屏息凝神,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着这热烈而质朴的场面。
“上刀山”是向天地立誓的勇者宣言,“下火海”是与自然共舞的生命礼赞。这看似惊险的仪式背后,是傈僳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对信仰的执着,如今被提炼成文旅招牌,通过打造可听、可看、可参与的民俗文化体验,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日均吸引上百名游客。
来自德阳什邡的康大爷说:“傈僳族朋友对我们很热情,在这里我们生活好,吃得好、住得好、耍得好,好开心哦,回去我还要跟朋友们宣传,都组织起过来耍!”
“这边的空气让人感觉很舒服,给人一种像进去了天然氧吧一样的感觉,傈僳族的乡亲们也特别热情,到这里就像到家了一样,今天亲身体验了他们的民俗风情,感受确实不一样!”说起这次旅游体验,游客邱大爷连连夸赞。
除了民族演艺,傈僳人家还精心打造傈僳族民族服饰旅拍、火草织布学习、簸箕宴品尝等民族体验场景,多维度展示傈僳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让游客深度体验到传承千年的非遗魅力。
据悉,自去年开业以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通过打造傈僳族民俗文化旅游,傈僳人家已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预计将迎来更多休闲度假游客。
游客正在品尝傈僳族特色簸箕宴。德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民族文化变现:一条产业链的崛起
火草服饰、刺绣手包、手工发饰……在傈僳人家的特产展示屋,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和生态农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这些手工产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吸引着游客驻足欣赏。土猪肉、蜂蜜、手工腊肉等特色农产品更是刺激着游客的味蕾。
这些一度隐匿于山野的传统技艺和吃食,不再是展馆的静默展品,如今也通过“非遗+美食+旅游”走向台前,成为了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消费产品的模式,不仅解决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继无人”的困境,更让他们通过展示和传授技艺获得稳定收入,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以前做腊肉都是自家吃,没想到现在还能卖钱,游客都觉得我们的粮食猪肉质好,买的人还多嘞。”说起受游客追捧的腊肉香肠,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自开业以来,傈僳人家如今已销售5000余件布业皮等非遗文创产品;同时,还为周边老百姓代卖土猪肉、手工腊肉等农副产品销售额约5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杉僳鸡养殖场售卖鸡蛋10000余枚、杉僳鸡3000余只,销售额约15万余元。
“我们想做的不仅是要把游客引进来,还要把我们的好东西带出去,传播好傈僳族的民族文化。”日纳黑帅从心生发出来对民族文化的热忱。他表示,未来不仅要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上下功夫,打造更具有傈僳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还要把加强农产品生产培育好,通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来扩大经济效益。
傈僳人家的发展只是德昌县村寨文旅融合的一个小小缩影。近年来,德昌县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新图景。通过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模式,将文化艺术深度植入乡土肌理,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更满足了市场对诗意田园的向往。
如今,漫步德昌乡村,既能触摸农耕文化的厚重温度,又能体验到文旅融合的蓬勃活力,农文旅产业已实现从“相加”到“相融”的质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德昌将继续以创新思维激活乡村潜能,让“美丽经济”与“幸福生活”同频共振,书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篇章。(陈雯、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