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的桨声灯影到淮安的漕运遗风,大型话剧《北上》以运河为纽带,串联起沿岸城市的运河文脉。4月25日,这部承载着历史回响与时代精神的史诗之作行至“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昆山,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运河对话。
该剧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指导,杭州演艺集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滨江区委宣传部、拱墅区委宣传部、临平区委宣传部出品,中央戏剧学院、新华网联合出品,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杭州墨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昆山站是话剧《北上》演出的又一重点站,以创新姿态实现与电视剧《北上》的创意联动,在时空交融之间将不同的艺术形式交汇于此,短时间内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事件,为运河文旅融合注入独特的鲜活生命力。
焕活文旅:联动沿岸城市“跟着北上游运河”
“文旅融合”无疑是今年《北上》演出的重要主题之一。继杭州站与淮安站后,大型话剧《北上》持续以“跟着北上游运河”特别企划赋能文旅:在杭州,意大利旅行者小波罗化身“非遗体验官”,穿梭于塘栖古镇、德寿宫、雷峰塔等文化地标,揉制百年汇昌的古法糕团,启封同福永的陈年窖藏,将运河畔的烟火气凝为一场流动的非遗盛宴;淮安站则聚焦“运河之都”的文化肌理,以天香和谢平遥的“找寻”为主轴,从河下古镇的黛瓦飞檐、总督漕运部院的巍峨门庭、在国师塔的晚霞间拾取情感与缘分的新生。
这趟且演且行的旅途,实现了在地文旅资源与话剧《北上》的良性互动与反哺。杭州、淮安当地文旅矩阵账号在公众号、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多个平台踊跃发布相关内容,全网累计播放量达到500万。此一行,大型话剧《北上》真正做到以戏剧为舟,载着千年运河的呼吸徐徐前行。
步履不停:多艺术形式共筑“北上宇宙”
来到昆山站,大型话剧《北上》以更游刃有余的姿态拓展运河叙事的维度。宣传片摄制组深入巴城老街,将“跟着北上游运河”的拍摄企划的镜头对准老街的粉墙黛瓦与运河千年遗韵,以青春化的叙事解码、诠释“一城一河一世界”的文化哲思。
舞台上,话剧《北上》以小波罗一行的“探寻”与游历为主线,舞台之下,这道历时性的线索在巴城老街有了崭新的意蕴,小波罗不仅走了一遭“寻亲之路”,也走上了一条与运河后人息息相关的追溯之路。借此契机,存在于历史与当下的灵魂共舞——通过剧情互文、角色联动与场景呼应,立体化的“北上宇宙”得以构建。
这一创新尝试,真正做到让观众在剧场与荧幕间穿梭,见证运河故事从舞台到生活的无缝延展,亦为昆山文旅注入鲜活文化IP,使之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奔涌不息。
大河意象:沉浸式互动续写当代运河史诗
淮安演出后,由运河文化学者李徽昭与导演李伯男联袂呈现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运河”演后谈,以学术与艺术的碰撞,创设了一个有关“剧场即现场”的“戏剧+”情境。
昆山站延续话剧《北上》对这一理念的诗意诠释,前厅的绿色系装置重构运河文化肌理。届时,“编织北上纹路”的集体创作被直接转运到下一站,个人想象与城市记忆实现层层堆叠,共筑跨越时空的“北上宇宙”。
剧场内,舞台化作流动的运河长卷,双线叙事爆发出惊人的情绪感染力,这条大河从未停歇:它奔涌在谢平遥与小波罗的约法十章里,激荡于天香姑娘的江南遗梦中,更流淌在每一个躬身续写历史的人身上。声声有力的船工号子与歌队旁白交织,观众得以触摸到一条河的尊严——它如何以奔腾之势托起一个民族的脊梁,又以静水深流滋养两岸的烟火人间。
大型话剧《北上》载着运河文脉的千年呼吸劈波前行,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以艺术之力激活沿岸城市文旅因子。未来,《北上》将继续沿运河北上,在新时代的经纬上续写这条大河的诗篇,让千年涛声化作永恒的精神图腾,让每一滴运河水都折射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璀璨光芒。
文/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