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青海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4.2%,瓜果产量增长30.1%。一季度,全省主要牲畜出栏中,牛出栏增长9.7%,羊出栏增长7.4%,猪牛羊禽肉产量增长1.7%,蛋产量增长35.8%。

当高原的冰雪尚未完全消融,畜牧业生产已呈现繁忙景象,而高原暖棚内更是春意盎然。2月底,青海首次试种的蓝莓成功上市,3月中旬,海东市乐都区的大樱桃抢“鲜”上市,3月底,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首次试种的大棚车厘子试种成功。成千上万座蔬菜种植大棚,也为人们的菜篮子供应新鲜蔬菜。当春风吹过河湟谷地,青海大地上春忙图景便由此展开。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春播现场。宋忠勇 摄   万象“耕”新 科技来帮忙

“最近忙死了!”4月23日,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民族村拉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生云正站在地头,照看着正在灌溉的土地。嘴上虽然说着忙,但语气里却丝毫听不出抱怨。

从3月20日开始,罗生云的700多亩(1亩≈0.0667公顷)土地陆续开始播种,截至目前,200亩小麦、50亩蚕豆和30亩蒜苗已种完,200亩油菜籽已基本种完,300亩马铃薯目前部分在灌溉,部分已经开始播种。

望着眼前连片的土地,罗生云说现在赶上好时候了,“我们使用的都是现代化的播种技术,省钱省事省力。”

罗生云说起使用的现代化播种技术,俨然一个土专家:“蚕豆使用的覆膜精量播种一体化技术,施肥、覆膜、点种,非常方便,小麦使用的是旋耕施肥播种一体化技术,前面在耕地,后面紧接着出化肥,深度大概7至8厘米,化肥后面出麦种,深度3至4厘米,这种技术提高了我们的化肥利用率。以前都是人工,撒多播少是常态,更别提工序一道接着一道,以前种地真累。”罗生云说自己用这个技术已经种了5年了,受益于科技的发展,种地不再是一件累人的事。

今年马铃薯要使用的新技术更是让罗生云充满期待。“这个技术将会使用到无人驾驶和北斗导航系统,去年我看过湟中区的试验田使用该项技术,今年我有100亩的试验田将应用到这项技术。”

据了解,马铃薯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是一种集地膜覆盖和滴灌技术于一体的种植方法。这项技术通过覆盖薄膜形成微气候环境,精确滴灌供水,为马铃薯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研究表明,采用这项技术,马铃薯块茎产量可提升15%至3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0%至60%。

罗生云告诉记者,自己全部忙完春播要到5月10日左右,“忙得都没有时间睡觉,但庄稼人不就忙这个时候嘛!”罗生云依然积极乐观。

作为青海最早开始春播的地方,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前坪村的千亩示范田里,新型膜侧小麦播种机也给村民带去了现代化的播种技术。一次性完成覆膜、施肥、播种等工序,行距、深度误差控制在厘米级。“过去犁地、施肥、播种一项完了接着另一项,费时又费力,现在一台机器就搞定了!”种植大户马福成对这项技术赞不绝口。

民和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邓锋震介绍,膜侧播种一体化技术经过5年推广,亩均增产15%以上,节水30%,残膜回收率超90%,真正实现了“绿色高产”。

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为守护着一亩良田的农民带去耕种的新希望。


游客在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新区安达其哈村赏花踏青。陈俊 摄   大棚如春 反季收获忙

在民和县万亩设施农业基地,种植户郭新志承包的31个大棚内,菜瓜秧最高的已经超过了60厘米,需要将秧苗架起来。

“今年2月16日我们的菜瓜就上市了,前期每天产量有2000多斤,目前能达到8000多斤。”郭新志高兴地告诉记者,大棚在去年年底经过了当地政府的出资改造,保温效果更好了。而今年比邻居的上市时间早,得益于他首次尝试菌菜轮作模式——通过交替种植食用菌与蔬菜来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土壤改良的模式。

“今年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和食用菌研发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做首次尝试,目前来看效果非常好,菜品质量和上市时间都超过了预期。”郭新志说,食用菌生产后的菌渣直接用于菜瓜种植,其中含有的大量真菌具有较高活跃度,既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又能升高地温,非常有利于菜瓜的生长。

郭新志说自家的菜瓜也就再卖十天左右就结束了,五月份外地的蔬菜一上市,本地的菜就卖不上好价格,他也要开始准备轮种赤松茸了。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的青海高原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内,原本结满蓝莓的果树已经不见蓝莓的身影。“已经卖完了!”刘延安高兴地说。

去年刘延安投资30万元承包了两个棚,6月开始试种,今年2月底开始采摘售卖。“因为这里昼夜温差大,糖分比较高,吃起来口感很好,尤其我们是鲜果,还是挺受欢迎的。”刘延安表示因为这是第一年挂果,所以产量并不是太高,但品质得到了认可。据刘延安介绍,今年的蓝莓小树第一年结果,株产1.25斤,总产量2500斤,总销售额20万元。

“今年这一季的采摘结束了,清理一下,就要准备采后修剪了。”结束了今年的采摘,刘延安的新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了。

“作为我们省的空白,我还是挺看好蓝莓的市场,今年也成功地上市了,不论是种植还是销售都有了一定的经验,也让我很有信心,准备再租8个棚,好好干一番。”刘延安说计划正在稳步推进,五月份就能落定了。

如今,随着种植产业结构的不断丰富,反季节种植、大棚种植等特色产业正在不断丰富着我省的菜篮子、果篮子。

强村富民 乡村振兴忙

一部电影带起的“哪吒热”也出现在了民和县隆治乡桥头村。一幅幅哪吒系列的墙绘并不是一时兴起。

4月15日,一年一度的桥头村梨花旅游活动开始了,十里八乡的游客来这里赏花、听曲儿、品美食,“哪吒闹春”系列彩绘吸引了众多身影拍照打卡,为梨花旅游活动增色不少。

有着418户村民的桥头村,曾是民和县隆治乡的一个贫困村。2016年,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下,勤劳的桥头村人撸起袖子苦干实干,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从此阔步向前,奔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桥头村村民铁令梅夫妇用流转的1500亩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致富路。2016年,铁令梅夫妇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大力发展露地蔬菜、反季节蔬菜以及黄桃等果蔬种植。合作社拥有2家蔬菜直销店,并且与本地县城的各大商场超市、学校食堂、酒店建立了绿色蔬菜供需合作关系,蔬菜种植销售的年产值达540余万元。而她也直接带动当地就业1800余人,其中,固定人工53人,均来自桥头村和周边村落。

期间她还成立了民和林发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024年,联合社入股青海蔬丰源农业有限公司,开始种植供港蔬菜。

“今年我们一共有935个大棚和2150亩的露地蔬菜种植区,固定用工量预计能达到1800余人,高峰期能达到6000到7000人。”

另外,铁令梅还依托近260亩黄桃种植基地,着力打造“春赏桃红、秋品桃香”的特色旅游体验基地,为村里带来更多的游客。

致富有能人,村子里也依托成千上万棵梨树资源,寻找强村富民的新路子。自2018年起,梨花乡村旅游节活动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也为这个小村落汇聚人气、带来更多活力,让“美丽资源”变现,开启了村民增收致富“新密码”。

村民荆秀芳借着梨树资源的优势,创办了年产400吨果酒、800吨果汁饮料的软梨加工产业,让当地盛产的软梨果品得以就地消化,助力村民增收。村民开茶园、办农家乐,梨花经济让村民们各展所能,让春天的桥头村更加热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人人有事儿干、人人有钱赚。

春风送暖,万象“耕”新,传统农业在现代技术的助力下拥有了新的发展前景,脚下的土地不会辜负每个辛勤耕耘的人,高原大地上春天的故事才刚开始。

(来源:青海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