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万物竞发。随着气温逐渐回暖,林西县各大食用菌产业园相继进入出菇期。走进十二吐乡苏泗汰村食用菌基地,菌棒排列整齐地放置在出菇架上,一朵朵“小伞”冲破菌床,采菇工人在菌架间来回穿梭,采摘、分拣、运送,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幅生机盎然的农忙图正在徐徐展开……
工人正在采摘花菇
小香菇撑起千万产业链
在十二吐乡,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富民强村的金钥匙。全乡累计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在苏泗汰村、乌兰沟村建成2处食用菌基地,建起“制菌车间—发菌棚—出菇棚—保鲜库—晾晒棚”的全周期生产矩阵。
冬季,126栋发菌棚承载着“孕育”400万棒菌棒的使命;四月,大地回春,597栋出菇棚开启“丰收模式”。“通过科学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方式,能够保证每个菌棒采摘量达到2斤以上,年总产量可达1200吨。”在雾气氤氲的菌棚里,苏泗汰基地负责人潘国林轻抚着饱满的菌棒介绍。目前,花菇市场收购价每斤稳定在4.5元上下,预计单个菇棚年净利润能达到8万元左右。
更让乡亲们暖心的是,两大食用菌基地可为周边群众提供600余个务工岗位,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正在采菇的苏泗汰村村民常振江笑着说:“现在既能守着家门口的活计,又能照顾家里老小,挣钱顾家两不误。”
“承包+就业”双增收 “打工人”变身“菌老板”
菇棚里的致富算盘珠子拨得响,今年苏泗汰村的食用菌基地玩出了“新花样”,企业不再大包大揽,反倒当起了“致富教练”,手把手带着乡亲们闯市场。
头一桩新鲜事是“双薪模式”。农户既能当“棚管家”领工资,年底还能和企业对半分红。通过“先拿工资-扣除成本-净利润分成”的模式,卖菇收入除去菌棒原材料、用工成本、大棚租金等支出后,剩余收入企业和农户五五分成。
“老把式”刘艳普承包了12个菇棚,他边给菌棒翻身边念叨:“这法子好,‘零成本’投入风险小,菌棒长得越好咱就挣得越多,比过去打零工有奔头!”
另一招更透着实在劲儿——企业把暖棚“承包”给农户,还免费提供技术咨询。去年尝到了承包甜头的周耀文正跟着技术员学习出菇管护,他掰着指头算账:“菌棒钱先赊一半,卖菇款揣兜里再结账。”说着话,周耀文弯腰摘下一朵品相极佳的花菇,“头两茬回本,第三茬开始每个棒净挣8毛到1块,等到第四茬,菌棒成本全清了,每个棒少说净赚两块!”
“今年有8户像老周一样的散户承包了76个棚,眼看着效益好,这不,今年刚开始出菇,苏泗汰村就有5户人家来找我报名承包明年的菇棚啦。”说到基地的运营模式,潘国林笑得合不拢嘴。
工人正在剪菇脚方便进行后期晾晒
绿色认证小花菇闯出大市场
2024年,“林西花菇”得到“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正式确认,成为一颗颗来自林西的小菌子行走海内外市场的亮丽名片。
在十二吐乡的标准化冷库车间,工人们正将新鲜香菇按花菇、光面菇分类精拣发货,销售到福建、广东等地,品相不好的畸形菇通过去根后,制作成干品再销往市场。“我们建立了从菌棒制作、出菇管理到冷链物流的全流程产业发展体系,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建立食用菌深加工生产线,开发香菇干品、香菇酱等深加工产品,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附加值。”十二吐乡政府乡长刘向宇介绍。
春风拂过菇棚,朵朵“褐伞”坐着冷链车即将奔赴八方餐桌。这座“蘑菇工厂”正在用一朵朵小香菇解密强村富民的“共富密码”。(杨玉婷、王雅琪)
来源:赤峰市林西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