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为波罗的海三国,曾经属于超级大国苏联的一部分。2025年2月8日三国切断了与俄罗斯电网的百年连接进入“孤岛模式”,9日接入欧盟电网并实现同步运行。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抉择,三国耗费16亿欧元建造能源基建工程,在波罗的海的波涛下拉起1000公里长的海底电缆接入欧盟电网。而曾经以廉价电费著称的波罗的海三国,如今却面临着电费翻倍、工厂停转、供暖时间减少等困境。
波罗的海三国具体位置在哪里?这场能源转型背后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波罗的海三国:北约情报前哨站
波罗的海位于欧洲北部,欧洲大陆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间。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也是世界最大的半咸水水域,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西接斯卡格拉克海峡通过北海进入大西洋,周围环绕着瑞典、俄罗斯、丹麦、德国、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
波罗的海三国指的是东岸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三个国家,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接壤,与芬兰隔芬兰湾相望。三国总面积约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6.52万平方公里的立陶宛面积最大,其次是6.37万平方公里的拉脱维亚,面积最小的是4.51万平方公里的爱沙尼亚。
波罗的海三国拥有丰富的海岸线资源与众多港口,是连接东欧、北欧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从中世纪起三国因控制波罗的海东岸贸易通道,先后被丹麦、瑞典、沙俄和苏联等国家争夺。1940年三国被强制并入苏联,并被纳入苏联计划经济体系。能源、交通等关键设施与苏联深度绑定,立陶宛伊格纳利纳核电站供应波罗的海地区80%电力。
1991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相继宣布独立,2004年三国同步加入北约和欧盟完成政治经济转型。凭借其毗邻俄罗斯的地理位置优势,北约在三国部署卫星地面站、移动式雷达系统。无人侦察机集群,承担对俄罗斯西部军区70%的军力动态监控。为融入西方体系,三国在加入欧盟后持续推进能源系统与俄罗斯脱钩,立陶宛在2009年关闭了伊格纳利纳核电站。
原定于2026年完成的立陶宛-波兰电力互联系统提前至2025年2月投入运行,三国电网于2月8日切断俄罗斯供电并在次日正式接入欧盟电网。但是这场能源转型的背后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能源转型与依赖的“双刃剑”
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关系曾带来了低廉的电价和稳定的供应,立陶宛的伊格纳利纳核电站与俄罗斯电网互联,曾使立陶宛一度成为区域电力出口国。但是在脱离俄罗斯电网后,与欧盟共投入超50亿欧元用于建造海底电缆,三国电力价格普遍上涨50%至100%。
接入欧盟电网后三国的电力与欧盟市场深度绑定,高度依赖立陶宛-波兰、芬兰-爱沙尼亚两条跨境线路。若德国、法国等核心国家发生能源危机,三国的能源供应将出现很大的问题。而且政府推出的税收优惠与能源补贴,也将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