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立陶宛以“弹丸小国”之资,在台设立所谓的“代表处”,对华极尽强硬的叫嚣、挑衅。立陶宛相信美台给出的承诺,可以帮助立陶宛成为欧洲半导体产业的“硅谷”。

结果,四年过去了,不仅合作项目没有落实到位,立陶宛甚至“亏得有点惨”。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

立陶宛的“短视”

别看立陶宛国家并不大,国土面积略比哈尔滨市大一点,人口甚至不足300万。

但是,立陶宛却是典型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个头虽小,野心却不小。

立陶宛做了三件极为伤害立陶宛与中国关系的事情,最终甚至迫使中国决定将“一带一路”直接从立陶宛这里“绕开”。



第一件事,立陶宛为了所谓的“发财梦”,不顾中方强烈反对,为台岛专门设立一个所谓的“代表处”,这也直接触及、挑战了中国划出的“底线”。

事件发生在4年前,也就是2021年11月份,立陶宛不顾中方劝说,非要给台岛设立一个“代表处”。

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自然是为了讨好美国。



2021年,中美关系近乎走向“摊牌”,而一直心向“美丽国”的立陶宛,对华各种“小动作”不断,试图将中欧关系也一起“拉下水”,以此作为对美表忠心的“投名状”。

但是,中国一直选择隐忍,并一次次冷静的“见招拆招”。

立陶宛一看“普通小动作”根本没办法激怒中方,直接一不做二不休的选择为台岛设立一个“代表处”,以此进一步试探、刺激中方反应。



另一方面,立陶宛拿“代办处”作为一种“噱头”,从美国以及台岛那里换取好处。

美国那边,立陶宛主要想谋取的是美国对立陶宛的支持,以此扩大立陶宛在欧盟内部影响力的同时,让立陶宛也能更深入的融入以波兰为首的“亲美”欧盟国家圈,从而摆脱身为欧盟“小透明”的尴尬。

当然,立陶宛同时也借机希望美国能给立陶宛拉赞助,比如由美国、日本等国向立陶宛“送投资”。

此外,就是台岛对立陶宛的许诺。

像是帮助立陶宛建立5个半导体工厂,让立陶宛逐渐成为欧盟成员国当中的下一个“硅谷”。

再比如,协助立陶宛发展激光、绿色产业、数字化等,并承诺在帮助立陶宛发展这些产业的同时,还会继续投资、完善立陶宛国内的基础设施。



曾经的立陶宛驻华使馆

主打的就是立陶宛只要“挺住”、“不退缩”,从此之后台岛就像“供养干妈”一样,包办立陶宛从基础设施升级到产业发展的“全流程”。

从此之后,立陶宛完全可以“躺赚”,过起无忧无虑的生活。

于是,立陶宛“见钱眼开”,彻底“飘”了。

最终,因为“代办处”一事,立陶宛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彻底“闹掰”,两国关系更是降级至“代办级”,近乎“不再走动了”。



第二件事,立陶宛带头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17+1”合作模式。

先是立陶宛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7+1”,随后立陶宛又拉上同为波罗的海“三兄弟”的老二、老三,即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一起退出该机制。

直接导致“17+1”合作机制成为当时不少欧洲国家私下“嘲笑”的笑柄。



而我们所面临的是稍有不慎,降级之后的“14+1”的中东欧合作机制,很可能面临“名存实亡”的尴尬。

当时,该机制内的捷克、波兰两国也是蠢蠢欲动。若是这两个国家再生出“事端”,可以说连续失去5国的“合作机制”基本上维持不住了。

更关键的是该合作机制一旦“出问题”,后续还会波及、影响中欧之间的战略合作。



无奈之下,中国只能一边许诺,并拿出足够“利益”稳住局面,一边对立陶宛等国,展现强硬的一面,其中就包括“一带一路”直接绕开、抛弃立陶宛。

第三件事,就是欧美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各种针对华为5G的打压。结果,立陶宛再次充当“拆机先锋队”。

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开始,“带头”将华为5G全部拆除,随后又开始与台岛“眉来眼去”的互动。



至此,我们对立陶宛“改过自新”这一点,彻底不期待了。

再次错失复合机会

2024年,立陶宛迎来“换届选举”。

帕卢茨卡斯成功上位,成为立陶宛新一任总理。

原以为,双方关系有可能迎来新契机,但结果帕卢茨卡斯的“一通神操作”下来,双方缓和的路径,再次被堵死了。



立陶宛新政府总理帕卢茨卡斯

帕卢茨卡斯曾表示,希望与中方缓和关系,尤其是缓和贸易关系。但是,他上台后的第一天,就鼓吹中俄对欧洲造成的“威胁”。

随后,又放出消息,表示希望与中国缓和关系。

但是,紧跟着又以“立陶宛与中国缓和关系”作为噱头,向台岛施压,希望从台岛那里继续“薅羊毛”。



对此,中方直接把话挑明了,“立陶宛只要认清错误,明白问题出在哪,恢复双方关系不是不可能。前提是先把错误改正了,让中方看到立陶宛的诚意”。

所谓的改正错误,其实就是告诉立陶宛,彻底断掉与台岛之间暧昧不清的联系。

但是,在立陶宛看来,只要他们能保持与“台岛”的关系,就能一直从台岛,甚至从日本、美国那里“薅羊毛”,持续获得好处。



就这样,立陶宛一次次错过了与中方破镜重圆的机会。

如今,立陶宛混的怎么样了?

随着这两年欧洲市场逐步趋于“饱和”,以及“一场架”更是直接将欧洲能源成本推高,使得立陶宛的处境越发艰难。

目前,立陶宛自身债务已经累积达到470亿美元。

换算成欧元,也就是近408.2亿欧元。

但问题是立陶宛2024年,也就是去年全年GDP估值为778.24亿欧元。



换句话讲,目前立陶宛的债务,已经达到立陶宛全年GDP的52.46%。但立陶宛的赚钱能力,却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不断被削弱。

以前,欧盟还会拉一把“自家小兄弟”。

但如今,欧盟早就自顾不暇,而且也不像默克尔时代的欧盟还会彼此间互帮互助。

结果就是立陶宛有超过1300家企业直接宣布“破产”。



造成6万人失业,这些人占了立陶宛总人口的2.09%。

相当于2%的立陶宛人口,加入失业潮,而去年12月份,立陶宛的失业率其实已经飙升至8.5%。

预计,今年总失业率或破10%。

相比之下,波兰马拉舍维奇站在去年乘“一带一路”东风,货物吞吐量暴涨、赚的盆满钵满。



德国杜伊斯堡港更是“追增”3条专列中德贸易专列线,而匈牙利则在中资帮助下一举成为欧洲地区最大物流集散中心。

看着“邻居们”一个个过得好,立陶宛沉默了。

反观美国当初的“承诺”,早已成泡影不说,立陶宛这一次更是没能躲过“美关税”荼毒。



至于台岛,曾许诺的半导体产业,如今也只投了1000万欧元“聊表诚意”。

2023年,双方签署的半导体合作协议中规定的建设进度,更是被一拖再拖,已经将竣工时间拖到了2032年竣工。至于2032年能否竣工,谁又说得准呢?

这一刻,立陶宛或许悔不当初,但晚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