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在家也能中暑?

是真的!

近日我市一老太在家莫名其妙中暑了

一起来看看

近日

句容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

接诊了一例特殊病例

一位83岁超重老奶奶

因搬入“阳光房”居住

导致中暑

入院时体温高达39.3℃

呈嗜睡状态

并伴有急性肾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

经一系列紧急救治

患者逐渐脱离生命危险

现在不仅肾功能恢复正常了

体重还降了十几斤

自己也能乐呵呵在病房走廊溜达了

后经复查恢复良好

开开心心出院了

来自家属的困惑

家属十分困惑地追问:“医生,我母亲长期待在家里,几乎没怎么出过门,更别提顶着大太阳在户外活动了,怎么还会中暑呢?”

其实,很多家属都存在这样的认知误区,总以为中暑只会发生在烈日炎炎的户外,却忽略了室内高温环境同样潜藏着巨大风险。看完下面这份全面又实用的健康科普,您就能彻底明白其中的缘由啦!

老年人为何中暑?


高温环境下,人体水分与电解质流失、散热受阻,易引发中枢神经与心血管功能障碍,即中暑。

老年人因皮肤散热功能衰退、中枢神经反应迟钝,对高温感知弱,即便室内高温也可能未察觉,从而中暑。加之多数老人患有基础慢性病,易将中暑先兆(如头晕、反应慢)误认为慢性病症状,延误治疗。

需注意,中暑并非仅因气温升高,而是与高温、高湿、无风三大环境因素相关。人在高温中散热变差或产热增加,均可能中暑。通常,日平均气温>30℃或相对湿度>73%为中暑气象阈值。气温与湿度叠加时,中暑风险剧增;日最高气温≥37℃时,中暑人数激增。即便在室内,若温度过高、湿度大、通风差,也可能中暑。

中暑的症状?

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多汗、口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恶心、四肢无力、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不超过38℃。

2.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或苍白、出汗、皮肤灼热、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3.重症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除上述症状外,患者还会出现肌痉挛、高热(直肠温度≥41℃)、休克、昏迷等。

如何预防老年人中暑?

科学防护有四个关键点:

1.环境调控:保持室内温度在26-28℃为宜。若老人不适应空调,可采“间歇降温法”:每天高温时段开2-3小时空调,配合电扇促进空气流通。建议安装温湿度计实时监测。

2.科学补水:制定“饮水时间表”,每天分8-10次补充1.5-2升水分。可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每500ml水加1g盐)或选择含电解质的饮品。观察尿液颜色,淡黄色为正常。

3.生活调整:将户外活动调整至早晚凉爽时段;选择棉麻等透气衣物;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粥、汤为主,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香蕉、土豆等食物。

4.健康监测:家人要特别关注老人的精神状态、食欲和排泄情况。建议每天至少两次测量体温,注意是否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暑前兆。

中暑后如何紧急应对?


——轻度中暑(头晕、乏力)

1.立即转移到阴凉处

2.解开衣物帮助散热

3.补充淡盐水

4.用温水(32-34℃)擦拭身体


——重度中暑(高热、昏迷)

1.立即拨打120

2.快速降温:用冰袋冷敷颈部、腋下等部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记录症状出现时间,为医生提供参考

夏天就要来了

守护老人安然度夏

预防中暑是关键

一个电话提醒防暑

一次探望改善环境

一项防暑措施(如备淡盐水、调作息)

一次科普转发

都能帮老人

远离高温风险 健康无忧

转发相亲相爱一家人

提醒家里老人注意

内容来源 | 句容市人民医院

编辑 | 张萌萌

校对 | 许鹏锋

审核 | 王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