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迎春

“水渠及时修好了,夏粮生产灌溉不用愁!”4月25日,走进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什聘村,村民陈燕雷正在自家农田里忙着农活。不远处,清澈的流水顺着水利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向田间地头。

“亲加奔”在黎族方言里是“亲人来”的意思。半个月前,一场保亭“亲加奔——干群对话解难题”活动在什聘村举行。绿荫下,数把椅子,几张圆桌,干部和村民围坐在一块再次唠起“家常”。

“淤泥堵塞了祖来水利沟,流水不畅,影响我们下游农户灌溉。”活动上,陈燕雷提出了不少村民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好行抗田洋的水利沟尾端水渠损坏,我们十几户的农田老被淹,啥时候能修好呢?”村民邢金香也接过话筒,道出了自己的关切。

“农田水利关系着重大民生,我们马上组织人员到实地查看,加紧修缮,不会耽误大伙儿夏播!”现场,保城镇党委书记李维海立即作出回应。实地勘察后,保城镇迅速制定整治方案,聘请专业施工队伍开展维修和清淤作业。经过县水务局和镇政府的紧张施工,两项工程均已顺利完成,保障了近250亩农田的正常耕作,解决了130户的农业灌溉需求。

群众“出题”、干部“答题”、群众“打分”……自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保亭依托“亲加奔——干群对话解难题”活动推进开门听取意见、开门调查研究、开门服务群众、开门接受监督,打通联系服务各领域、各行业群众的“最后一米”。

搭建干群“连心桥”,保亭通过“亲加奔”干群对话机制,进一步引导党员一线问需、主动服务,为民生工程按下“快进键”。

近日,随着六弓乡大九桥改造工程现场机械轰鸣,这座因征拆矛盾停滞1年的民生工程正式重启。

“县里和乡里主动上门对接,不仅积极评估损失,青苗补偿款也很快到位,还最大限度降低了工程对周边房屋的影响,我们的权益得到了保障。”大妹村村民胡先生坦言,真诚沟通是让自己“心结”得解的关键所在。

通过“亲加奔”平台调研到该问题后,该县交通运输局、六弓乡政府工作人员多次与村民面对面沟通,了解群众诉求,解答施工安排,打消了有关农户的顾虑,实现“征拆工作”向“民心工程”转变。

这是保亭坚持开门调查研究的一个缩影。开展学习教育以来,该县干部坚持问题导向,在“亲加奔”活动中聚焦机关工作作风、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等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效。

如何更好地解决群众所需所盼?在学习教育中,保亭还出台了《深入开展“亲加奔——干群对话解难题”活动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全县不仅拓宽活动覆盖范围、紧扣需求丰富活动内容,而且还健全跟踪督办工作机制、务求活动实效,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保亭县委组织部组织一室负责人王国弟说。

主动开门,诚恳问计。保亭利用“亲加奔”活动平台“面对面”与群众畅谈心扉的优势,广泛听取民意,积极征求群众对党员、干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意见建议,听取工作和服务对象以及身边群众的意见建议。

据悉,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县9个乡镇、新星居和各机关单位累计举办“亲加奔”活动54场,参与群众1982人,现场征求到意见建议112条,累计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68个。

(海南日报保城4月26日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