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话叫“与人方便

就是与己方便”

但在这件事上

却有不少人成了“背锅侠”

最近,宁波多地反诈中心

接连发布紧急预警

让大家注意“代转账(付款)”陷阱


宁海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反诈紧急预警

4月22日晚上,宁海多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全县各大小商户店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具人”洗钱的风险警示函》,提醒市民要守护好自己的收款码,莫随意出借,以防被有心人利用。

江北也有类似案例。不过,这次商家并非单纯被坑,而是法律意识淡薄且抵不住诱惑,最终沦为电诈“帮凶”。

据江北区反诈中心通报,一经营服装生意的商家接到一笔特殊“订单”——有人想有偿借用他的收款码收取“货款”。商家觉察到对方让其接收的资金可能涉及违法犯罪所得,但本着有钱赚、不多管闲事的心态,他出借了自己的收款码。

最终,6笔资金流入他的账户,共计1.2万余元,之后他收取了“辛苦费”600元,其余部分转账至对方指定账户。后来东窗事发,这名商家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处罚,并没收违法所得。


宁波多地发布的类似反诈提醒

除这两地外,今年3月26日,镇海区反诈中心发布过相关提醒;4月10日,北仑区反诈中心也发布了预警;4月16日,高新区公安分局同样发布了预警。

采访发现,餐饮商家尤其容易成为“洗钱”目标,镇海、北仑、高新区的紧急预警,均提到了这一点。

大致套路是这样的——

电诈“工具人”选择目标商家,与商家频繁接触并混熟后,他会谎称自己的银行账户被限额了,但家人住院、家中有事等要急用钱,请求帮忙转账。

待商家答应帮忙后,骗子就会引导受害人用自己的账户接受资金,并“请求”受害人将钱转账至指定账户。至此,涉诈资金就“洗白”了。

被利用的商家面临的则不仅是正常经营受影响,还有可能承担涉案资金被划扣的损失。

“受害人发现被骗后报警,外地反诈中心介入调查并冻结涉诈银行账户。商家的账户肯定也会受影响。然后,公安部门还要调查商家的行为,并根据事情严重程度对其作出处罚。”反诈民警说,千万不要替电诈“洗钱”,后果会很严重。《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规定,明知或应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提供支付结算帮助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最后奉上来自反诈中心的防范提醒:

1.警惕“中转”请求。任何陌生客户提出“代转账”或“代付款”的请求,请务必谨慎对待,仔细核查对方身份及资金来源。发现异常,请立即报告公安机关。

2.保护好个人信息与账户。切勿随意提供自己的银行卡、收款码、身份证信息给陌生人,同时定期检查账户流水,发现异常资金往来立即报警,避免被动参与“洗钱”。

阅读更多:


来源:甬派客户端

一审:陈雨露

二审:方子龙

三审:赵菊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