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妈妈,

我家孩子今天去学校穿了新鞋,被你家孩子踩了好几脚。

你家孩子还说,新鞋就是要踩。搞得我孩子很难过,回家都哭了,还跟我说不想去上学了。

请你管一下孩子,让他道个歉吧……

上周,公司有个小伙伴突然在5年级儿子的家长群里,被当众点名了,她当成日常八卦,在工作群里跟我们分享。

群内截图↓,文中孩子的名称是代称


图源:小伙伴提供

01

说“对不起"最快,但未必最合理

男孩子互相踩新鞋,这种恶作剧简直老套到不行,别说是咱们小时候有人干过,估计我们父母那一辈小时候,学校里也少不了这种打闹。

这点小事,说句“抱歉啊,孩子不懂事,我让他给你家娃道歉”似乎就结束了,但小河妈妈根本没有理会。

她说,这些事在我家是爸爸处理的,于是10分钟后,小河爸爸在班级群这样回答:

@某某爸爸,

我详细问了小河,小河说前几天他也穿了新鞋到学校,班里同学们说,穿新鞋要让别人踩上几脚,这样会带来好运气。

所以小河认为踩新鞋是带好意的,日常和你家娃是最好的朋友,就踩了他的鞋。

我们跟小河交流过了,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明天到学校让两个孩子再沟通。


图源:群内截图,小伙伴提供

这么点小事,说一句对不起不是更快搞定么?

但小河爸爸的回复,从头到尾都没有说一句“对不起”,因为在他们两口子看来,回复一句“对不起”并不合理。

工作群里立马讨论:哎,自家孩子恶作剧了,说句对不起,这还不合理么?

小河妈妈是这样说的:

小河和对方孩子是班里最好的朋友,每天都在一起玩儿,对方家长有我的微信,这样的小事明明可以直接私信我,哪怕鞋子踩坏了告诉我,我可以立马买新的送过去;可明明是私交很好的朋友,突然在班级群里点名我,这我是很不舒服的。

小河行为确实不妥,但为什么不妥,为什么大家都做,他跟着做也是不妥,这些都不谈,直接就“公开处刑”,让他公开道歉,他连到底是怎么回事都没搞明白,就算“对不起”三个字脱口而出,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图源:《欢乐家长群》

果然,事后第二天,对方孩子妈妈私信找到小河妈妈,说家里都是妈妈日常照顾孩子,爸爸根本不知道小河是孩子最好的朋友。这段时间爸爸工作压力特别大,在单位情绪特别不好,一回家看见孩子在哭,随口问了两句,就怒气冲冲的跑到班级群里@人,转过头立刻就被孩子老婆埋怨了……

这一下大家看看,在班级群的发作,是对方爸爸的情绪问题,那如果咱们上来就直接让小河在群里道歉,那就不是让小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说“对不起”三个字,反而是让小河去承担了对方爸爸突然爆发的坏情绪。


图源:《欢乐家长群》

02

越是当事人,越不应该在第一时间道歉

我想有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会觉得,小河父母这是给孩子“撑腰”了,真棒!

但也一定会有不少朋友认为,不管怎么样,小河确实是做错了事啊,只要孩子做错了事,就应该道歉。

不管是在班级群里,还是私下,第一时间就让孩子说“对不起”,后续再去讲道理;这才是最能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吧。

不然孩子以后不管出什么错误,道歉之前,都这样百般解释,找理由找借口,干脆不道歉,也不改正,这不是很糟糕么?

写到这里,我很想很想问大家一句话:从小到大,我们有没有自己确实做错了点事,也立马就道歉了,可是这种道歉却让我们自己觉得委屈,觉得难过却无处诉说的呢……


图源:《第二十条》

孩子好像确实做错了一点事,但情有可原,但只要是个孩子、是个人就难免小错,而父母却不由分说,当着所有人先甩孩子一巴掌,再呵斥孩子道歉,孩子只能一边说“对不起”,一边哭,一边把无尽的委屈拼命咽下去——这样的剧情,发生在无数人的童年,也几乎在所有中国家庭剧里,都能看见。

我们都一样,从小就被教育,只要自己做错了事,无条件的第一时间道歉,这才是态度诚恳,甚至不管来兴师问罪的对方态度多么“蛮横”,要求多么“过分”,我们都必须毫不迟疑的立马道歉。

实际上,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孩子,越是当事人,就越不应该在第一时间道歉。


图源:《俗女养成记》

03

道歉要是有用,还要警察干啥

大家都养娃好多年了,应该早就发现,孩子日常不管做错什么事,顺口就来:妈妈,对不起,我下次再也不敢了……实际上,娃一点都没有觉得对不起妈妈,下次不变本加厉就不错了,更别说从此改正了。

再来看看另一个惨烈案件:

2023年6月11日,江苏省一个25岁男子,据说因为失恋饮酒,心生怨恨,驾驶奥迪车突然高速冲向人群密集处,造成2死7伤。

肇事者在庭审最后,当庭向遇难者家属鞠躬道歉,但家属表示无法接受道歉。


截图自抖音

上面放了两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日常根本谈不上什么错;一个算得上人间最严重的错(犯罪),导致多人伤亡,而这两种道歉,都没有用。

这两种道歉,都不能证明,当事人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并且愿意承担责任到底;也不能证明,当事人真的对他人打从心底里觉得抱歉。

相反,这两个场景下的“对不起”,反而都透着“我能不承担责任,就不想承担的”意图。

在孩子3岁以前,我们在事情发生以后,可以”第一时间要求孩子道歉“,而这个行为最大的作用其实是让孩子知道“父母禁止我这样做”,也就是在立规矩。

但真正能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我做错了,我这个行为到底对别人有什么坏影响,我应该如何改正,甚至真正发自心地不再犯错的,并不是一句“对不起”,而是事后一次一次复盘,一天一天的生活体验。


图源:《俗女养成记》

是的,“强制道歉”其实是“强制”,这种强制最早是父母的强制,后来是学校、规则、道德、法律、社会秩序等等规定的强制。

强制绝对不能养出“自觉自愿自发变好”,相反,强制只能养出“能逃避就逃避”。《刑法》就是强制,那有几个犯罪嫌疑人会不拼命去逃避被强制呢?

当我们在不同场合下被要求道歉的时候,强制力度是不同的,私人之间,我踩了你的脚,你说“给我道歉”是个人强制,尺度尚可;但要是踩了脚,要求“你在全校师生面前道歉”或者“你登报上电视公开道歉”那就属于强制过度了。

强烈建议大家,对自己和对超过三岁的孩子,都不要再随意用“第一时间强制道歉”这种办法。

因为我们应对“强制”用的都是同一招,就是有口无心,不管干了什么,顺口一句“对不起”,不仅显得很有礼貌,而且还能暂时逃避后续的惩罚和责任。


图源:网络

明白了这些,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孩子,咱们都要有一根弦,越是咱们自己是当事人,越不能用“对不起”去应付了事。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有几件:

第一,判断事件的严重性和“道歉”的级别,私人之间小摩擦小问题,随口说句对不起是可以的;哪怕是发生大事,私下先道歉,也都是没问题的。

但是“扩大的道歉”,当着全班,当着全校,公众媒体等等,那就不要轻易让自己和孩子去做。

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内心“被逼道歉”的所有记忆,是不是都有被“扩大强制”的委屈。


图源:《俗女养成记》

第二,很多人认为,不马上道歉不礼貌,那我们就给个礼貌的说法:非要立马说对不起,我们可以说“对不起啊,这事有点突然,我(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我们稍微捋一捋,再反馈,抱歉耽误点时间”。

第三,处理问题在前,责任搞清楚以后,道歉可以后置;

小摩擦,小矛盾,咱们现场能处理问题就立马处理,例如弄脏了弄坏了小东西,哪怕责任还不明确,咱们要做大度的人,可以先处理问题,咱们先承担,责任后面慢慢说。

但只有责任都清晰以后,再来说道歉,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让我们自己不那么委屈。

出现了大问题大矛盾,那最好有第三方介入(学校、警察等),共同认定了责任的暂时承担人,后续再厘清,最后责任划分清楚了,该道歉的再真诚的道歉。

道歉要是有用,还要警察干嘛——这句老掉牙的话,背后是人尽皆知的道理:真正的道歉是承担责任。


图源:《欢乐家长群》

04

尾 声

最后还想送每一个活了几十年,因为“被迫道歉”受过委屈的人一句话。

在冲突中,对方当面对你说,你道个歉,那他多半是情绪要求;

当面不说,用其它渠道告诉你,你道个歉,那多半要的不只是道歉,还要点意思意思;

如果私下根本没有打招呼,反而跑到大庭广众嚷嚷“某某人你必须道歉”,那他要的,绝对不是什么道歉。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不知道这篇文章多少人有共鸣,我就是从小被迫道歉的那个孩子。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第一年出国去海外轮岗,最习惯说的那句英语就是Sorry(虽然现在回想,压根不需要sorry)。

真的是活了大半辈子才想明白这件事,有时候想想这是有了孩子后的馈赠,让我重新养了自己一遍,希望这篇文章对你们也有启发。

搜索历史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