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段话,引发了我对“陪伴”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你放心,老了我就算生什么大病,我也不会拖累你。”
对话的来源并非是我嫌弃母亲,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甚至是笑着说的。
而当时我顺势在想,如果有一天母亲真的有什么顽疾,我是否会被归类到“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那一类。
继续想下去,我突然发现,当一个人老了之后,也许亲戚朋友儿女还会出现,但他们还真不一定可以一直陪伴你。
至爱亲朋
当我们老了,躺在病床上需要照顾的时候,也许亲戚朋友都会出现。
他们有的会安慰我们,有的会帮我们忙里忙外,但他们不会长期“为我们所用”。
当我们对他们的需求太多的时候,他们就会陷入困扰。但你能说他们讨厌需要照顾的我们了吗?也许答案并非如此。
年轻人大致也能体会到。之前我失恋,整日和我的好朋友倒苦水,一开始她还愿意安慰我、开导我。
后来她态度就逐渐转变了:“别特么说了,我要烦死了。”
但她并没有到讨厌我的地步,我们仍然是好朋友。
从表面上看,这貌似跟“张弛有度”这种心态有关系。
哪怕对方再喜欢你,再为你着想,当你对他们的需求超过了一定的频率,人家嫌烦是很正常的。
不过心理学上,有另一种解释。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本身就是脆弱的,这无关乎亲朋之间的关系是好是坏,双方人品如何,这只是友爱拥有的必要属性。
同样的论述在“社会蒸发效应”中也有体现:“社会关系是一种液体的存在,如果温度太低就会冻结,而温度太高,它又会蒸发。”
这就是亲朋虽然关怀我们,但却不能永远守在我们身边的原因。
养儿防老
既然朋友们“靠不住”,孩子总会靠得住吧?事实上也并非如此。
当前最棘手的情况就是,多数孩子都不在父母身边。
比如我生活的小城镇,从小长到大的朋友们,他们没有一人还留在家中。唯独我失恋之后打算永远烂在家里陪伴父母。
朋友们已经将艰巨的任务不约而同地托付给我:“我父母就交给你了,有什么事情你在家的话帮帮他们,我也放心,也不会让你白忙活。”
以前不是有个公益广告吗?大过年的,老太太弄了一桌子菜,结果儿女们都在外面忙。最后也诞生了金句:“忙,都忙,忙点好呀。”
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养儿不一定防老。有些孩子他们并非不爱父母,而是真的没有时间。
之前我在郑州、合肥、丽江都工作过,也大抵如此,只能过年回家一次。
所以我们也应该有心理准备,当我们需要照顾的那天,哪怕儿女再孝顺,他们也未必有时间。
也许我母亲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提前给自己打好了预防针:“生大病也不拖累你……”
终身伴侣
亲朋也“靠不住”,儿女也“靠不住”,那谁能靠得住?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那个能在你需要照顾的时候挺身而出,不离不弃的人,就是你的“老伴”。
我曾在短视频里听某位博主公布过一个数据:在美国的一项调查中,在手术之后,拥有伴侣的老人,要比独居老人的恢复速度快40%。
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安宁疗护团队的记录显示,有伴侣的老年病患对止痛药的需求量降低了27%。
种种迹象表明,老伴不仅仅是提供陪伴、照顾以外,对我们的身体也有积极作用。
这个积极作用的来源,就在于我们坚信自己的老伴是全心全意照顾我们的,不会半路抛弃我们。
根据研究,这种舒适感,会让大脑前额叶皮层加厚,抵御认知失调,甚至是认知衰退。
我猜我的读者中,应该是有独身主义人士,小拇指戴戒指的那种。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大家选择了独身主义,但从心理学上看,有个伴侣的积极意义,还是要超过没有伴侣的。
当我们老了,社会网络逐渐抛弃我们的时候,貌似也只有正确的伴侣能一直坚守在我们身边。
这看起来很残酷,却是人类情感需求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