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民国,很多人想到的便是:军阀混战、经济凋敝、百姓挣扎在生存死亡线、大地主买办阶级掌握了90%以上的财富,普通人根本没出路可言。
没错,这就是民国时期的社会真实面貌,尤其是教育,全国文盲率超80%,普通老百姓没受教育机会,国军部队里不认字的士兵、军官一大堆。
在台湾省的历史书里,连他们自己都承认除青年军等少数例外,国民党军队官兵文化水平普遍堪忧,许多部队文盲率超过90%。
但是,说来也奇怪,在有着全民80%文盲率的民国时期,却打造出了亚洲第一高等学府—国立中央大学,比隔壁的东京大学还要厉害,甚至至今还有它的影子。
国立中央大学
那么,这也就难免让人对于民国时期的教育资源投入好奇,民国政府对于教育究竟办了多少实事和好事呢?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民国时期的教育,从南京临时政府一直讲到南京国民政府!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后,蔡元培便出任教育总长,开始对中国的学制系统进行全面革新,创立了“壬子癸丑学制”,这也是我国现代化教学制度的开端。
在此学制下,对于国民学生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三种。
普通教育学制下,全国的教育系统被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种!
初等教育是小学,实行义务教育,总学制为7年;中等教育就是中学,学制通常为4年,并且单独设立女子中学。
那么,高等教育也就是大学,还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本科毕业后可进入大学院,有点类似研究所之类)三个层次。
总体来说,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建立后第一个完善的教育学制,也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11月,北洋政府以美国教育体系为蓝本,颁布“壬戌学制”,学制采用六三三分段学制,也就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和现在的教育学制时间一样。
从壬戌学制开始,民国时期的教育资源由精英人群,逐渐试探性向普通百姓群体转移,也倡导学生教育的个性发展。
1927年,新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在蔡元培等人建议下,仿照法国教育制度,决定在全国推行“大学院制”(全国高等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和“大学区制”(全国划分若干学区,每学区设一所大学),通过将全国的教育行政和学术资源结合,推动新式教育发展,取代教育官僚化。
其实,南京国民政府的这两项教育学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成功的,让教育避免被官僚集团掌控,推动民国教育的独立性。
但是,由于违背了南京国府“以党治国”的思想,推行后预期效果不佳,大学院制在推行一年后便停止,大学区制也随即停止,而且就是在江浙沪推行,可见南京国府的实控影响力还是很有限。
然后,民国时期的受教育人数其实并不算太高。至于民国为何出现那么多大师?一方面是推翻清王朝后爆发的文化生命力,另一方面就是宽松的学术氛围,让这些大师能够脱颖而出。
根据民国教育资料统计,从1932到1933年,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注册学籍人数为42710名,从1933到1934年,只增加到46785名,可见人数是多么少,而当时中国人口为4亿。
所以,如此悬殊的受教育比例,不免有人会说,民国时期读书和接受教育,那都是上层人士的事。
民国时期,普通老百姓就是想着怎么种好庄稼,怎么盖个好房子,怎么保证家庭生存,怎么避免被土匪和军阀劫掠?怎么过上一个好日子?
同时,即便是民国时期的各类毕业生,毕业也是逃脱不了“毕业就失业”的命运。
以1925年为例,根据民国政府不完全统计,在全国4亿人口里,失业人口就高达1.6亿。
当时,民国时期的大、中、小学生毕业后,将就业目光投向发达一点的城镇,但是提供的就业机会太少,很多学生根本找不到想要的工作。
其实,在北洋政府时期的1924年,全国的中学生,最终只有不到20%可以直接升入大学学习,另外80%的人,这辈子都不会成为大知识分子。
至于中学生的就业,他们并不是顺利就拿到城里的高薪工作,而是直接在城里失业,或者作为地主富农子弟,直接回家乡继承房产、地产。
这些学生,大多数人都会成为孔乙己,永远脱不下长衫。
当然,也不可否认,民国政府对于教育系统也是投入了大笔人力、物力和财力,诞生了20余所国立大学,还有许多国立小学、中学之类。
其中,又以国立中央大学最为突出,比国立清华大学还要厉害,日本东京大学也要甘拜下风,在上世纪30-40年代,是首屈一指的亚洲第一高等学府。
当时,闻一多、徐悲鸿、徐志摩、张大千等民国大师,都曾在国立中央大学任职过,它代表着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教育资源和力量。
当然,国立中央大学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是我一讲南京大学,大家就绝对熟悉了,南京大学的前身便是国立中央大学。
不过,南京大学也仅能代表国立中央大学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1952年,全国大学进行了一次院系大调整,南京大学自然是不例外,部分院系调整组建了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9所高等学校。
目前,在我国台湾省,依然还有一座完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的大学,设立在桃园市!
总体来说,民国时期的教育,其实就是复制欧美国家的单一精英教育模式。
怎么理解这种模式呢?
比如说你喜欢化学,就专门学化学
你喜欢写作,就专心阅读写作
你喜欢军事,那就进陆军学校,考讲武堂
如果你不喜欢学习,就帮你挖掘闪光点
其实,这种教育对基础好的人非常有利,用白话说就是有利于出拔尖人才。所以,你也就应该知道,为什么民国会出现那么多大师人物了!
但是,单一塑造教育精英化,却忽略了教育平民化和实用性的重要性,这也是民国教育制度的一大败笔。
然后,加上民国时期各政府实际控制领土有限,全国还是军阀割据状态,教育制度难以推行全国,也是民国教育的一大遗憾!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第一件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扫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