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影视剧中, “黄鱼” 是达官显贵们压箱底的硬通货。所谓“大黄鱼”,即十两重的金条,而“小黄鱼”则是一两重。这些金条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见证了乱世中人们对黄金的执着。
若将一根民国“大黄鱼”放到今天,究竟值多少钱?答案既与黄金的物理价值相关,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民国中央造币厂布图一两 嘉德2024拍卖: 26450元
“黄鱼”这一称呼的起源,据说与军统头目戴笠有关。传闻戴笠的老乡为讨好他,误将黄金称为“黄鱼”赠送,结果遭斥责“国难当头不如换成粮食赈灾”。
老乡后来才明白,戴笠喜欢的其实是真正的海产大黄鱼,赶忙改送油炸黄鱼,这才得到重用。
尽管故事虚实难以考证,但金条因形似黄鱼且贵重,逐渐被民间冠以“黄鱼”之名。
民国金铺职员在称量金砖
民国政府为稳定货币体系,从美国购入金砖铸成金条。按旧制(1斤=16两),“大黄鱼”重10两(约312.5克),“小黄鱼”重1两(约31.25克)。
金条上刻有孙中山头像、重量及“中央造币厂制”等字样,成色多在99%以上,是当时最受信赖的“厂条”。
在民国,黄金的购买力比银元更惊人。以鲁迅1920年代购买的西三条胡同小院为例,一套300多平方米的宅院仅需800银元,而1两黄金可兑30银元左右,不到3根“大黄鱼”便能轻松购得。
炼制的一根金条相当于香烟长度
当时上海普通工人月薪约10块银元左右,一条“小黄鱼”可换30~40银元,足够一个家庭数月温饱。
战乱时期,纸币贬值如废纸,黄金白银却成“硬通货”。1947年,一条“大黄鱼”在市场标价960万法币,但即便手握巨款,在黑市翻个十几倍也未必能买到,因为老百姓知道哪个更值钱。
兵荒马乱时期,差一点的就藏银元,条件好的就囤“黄鱼”,手里的纸币则是能花就赶紧花掉!
民国北京胡同老照片
现在的金价“突破天际”,我们就以当前的回收价来说,国内黄金实时价格为807元/克,按“大黄鱼”312.5克计算,其价值约为:312.5克 × 807元/克大约等于 25.2万元。
而“小黄鱼”(31.25克)约合2.52万元。若考虑品牌金饰溢价(如金店足金1055元/克),价值当然会更高。
黄金的保值性虽强,但购买力因时代巨变差异显著。比如民国时期3根“大黄鱼”就能在北京胡同买下300多平的大房子。
但如今这三根换算成75.6万人民币,估计也就勉强付个首付了吧?可见,黄金的“保值”更多体现在抗通胀层面,而优质资产的增值远超黄金。
民国上海老凤祥十两金条 西泠2021拍卖:46万
而从收藏价值来说,民国“大黄鱼”若保存完好且带有历史印记(如中央造币厂编号、银楼编号、孙中山头像等),价值可能远超黄金本身,溢价甚至会翻倍。
新中国后,民间的大部分“黄鱼”都被回收了,当然还有更多被国民党带到了台湾,所以增强了其收藏属性。
而今,黄金仍是全球“硬通货”,但人们更看重其金融属性。黄金的“真香定律”永不过时,但比它更珍贵的,或许是历史教训与对未来的清醒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