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善章在侗族木楼建造现场。
  图据南国今报


石善章搭建的1200平方米侗族无钉木楼。


石善章建造的老宅。


石善章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石善章亲手建造木楼。

  在中国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区分布着这样一个民族——侗族。侗族传统民居采用穿斗式木构架,不用一钉一铆,全用榫(sǔn)卯连接,结构严密牢固,可以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不朽。如今,即便是在传统侗寨,这样的侗族木楼也越来越少了。不过,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培村,仍然有一位老人在坚持自己搭建侗族木楼。他就是76岁的石善章。
大火逼出的掌墨师
  故事要从半个世纪前说起。1974年,高培侗寨突发大火,火舌舔过家家户户的木楼。当时全村只有一位掌墨师(侗族传统建筑领域中掌控墨线的师傅,是主持建筑全程的“总工程师”),重建速度像蜗牛爬坡。才25岁的石善章看着乡亲们住在漏雨的草棚里,握紧了手里的竹篾刀,心里暗暗着急。
  “看到这种情况,我爸就不得不逼着自己学习造房子。”石善章的儿子石怀忠说。“阿爸原本只会编竹筐,为了帮大家盖房子,他白天蹲在工地偷师,晚上在月光下削木棍练习。”没有图纸,没有师父教,年轻的石善章像解数学题那样琢磨榫卯结构,从一个榫卯结构小木件怎么做到简易草棚如何搭,再到一座侗族木楼怎么建造,逐步成长,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掌握了这门手艺。
在脑袋里“搭积木”
  跟着石善章上工地,就像闯进巨型积木王国。
  当他听完要盖房子的人家的基本要求,比如房屋面积、盖几层、层高、几间房等,大脑里就会生成一个“三维模型”,并不需要落笔画在纸上。
  然后,石善章会把脑子里的构想标记在木头上,比如需要刨掉的尺寸,洞眼开凿的位置,立柱、房梁排在哪里,徒弟们看到标记,立刻就会明白这些“木头密码”。“每根木头都会说悄悄话,它们会告诉你该站在哪里。”说着,石善章举起墨斗轻轻一弹,木料上立刻出现笔直的黑线,比我们用尺子画的还直!
  更神奇的是,你在传统侗族木楼里找不到一颗钢钉,所有连接的地方都采用榫卯结构(通过凹凸结合的构件连接方式,是一种不用钉子、胶水,仅靠构件自身形状和相互咬合实现稳固连接的工艺),却能经历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
  截至目前,石善章已经搭建了200多栋木楼,全村三分之二的木楼都是他盖的,而且全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哦!
将侗族木楼带出村寨
  2023年,石善章家要盖新房,全家开了家庭会议。
  “我们还是喜欢住木楼的感觉,更干燥、舒适,像现在回南天,屋子里也不会潮湿。”石怀忠说,“更重要的是木楼里有火塘,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火塘边,那种感觉非常好。”
  全家人一拍即合,决定再建一座木楼,主持建造的重任,自然落到了石善章的肩上。
  这一次,他要建一座3层、1200平方米的双塔式“木头城堡”。石怀忠还玩起了新花样,直播父亲建房子给网友看。只见石善章像指挥交响乐似的,用木锤敲出叮叮咚咚的节奏,原木们跳着舞变成飞檐翘角。网友们疯狂点赞:“这是‘再世鲁班’吧!”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视频、直播了解到侗族传统木构建筑。石善章现在可忙啦!这两年,他带着工具箱去了广东的广州、清远、河源,山东的青岛等地盖房子,将侗族木楼带出了村寨。
  作为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石善章时常感叹,现在愿意学习传统技艺的人太少了。如今,他也会走进校园,跟小朋友分享这门非遗技艺。不过,于他而言,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去不同的地方,起更多的木楼,直到自己做不动的时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